全球通貨膨脹恐又卷土重來。
貨幣政策寬鬆也引發人們對通脹的擔憂。2012年以來,受歐債危機持續惡化等因素拖累,世界經濟出現同步放緩,需求不足導致國際原油價格、基礎大宗商品價格一度呈下行走勢,包括全球消費價格指數(CPI)和生產價格指數(PPI)在內的通脹水平普遍有所回落。然而,發達經濟體CPI漲幅依然高於其央行所設定的目標位,新興經濟體通脹水平更是經歷了小幅回落后又再次上升,其通脹水平處於歷史高位,特別是三季度后,全球量化寬鬆大潮進一步推動新興經濟體CPI趨勢性回升。
就目前情況看,盡管短期內世界經濟還處於下行周期,但導致未來通貨膨脹的因素正在積聚:一是在2012年內兩輪量化寬鬆的推動下,美聯儲資產負債表飆升至3萬億美元,基礎貨幣規模不斷擴大,隨著美國財政斷崖式沖擊有所緩解,全球風險資產可能流向大宗商品和新興市場,從而加劇輸入型通脹風險。二是歐債危機趨於穩定,風險偏好情緒可能卷土重來。三是美國、歐盟、中國經濟復蘇信號增強,需求反彈,將推動全球產出缺口逐步減小,資源價格繼續走高。
由“滅火”思路轉向中長期發展思路。
真實的復蘇依賴於中長期的結構性調整。2013年世界經濟可能優於2012年,但兩個月后,美國還必須削減開支計劃以及國債上限,歐元區也將迎接債務融資高峰期,發達國家去杠杆化所引發的財政緊縮、消費緊縮將會對世界經濟產生持續影響,並對可持續復蘇產生壓制。而從更長期看,本輪危機不僅是周期性調整,更是結構性調整,已經接近尾聲,因為這是經濟全球化以來第一次全球范圍內的經濟大調整、周期性調整,但結構性調整還只是剛剛開始。對於發達國家而言,如果不從根本上改變經濟增長模式,調整財政收支結構,重估福利制度,恐怕主權債務危機還會反復,“懸崖式”沖擊還會不斷上演。
對於新興經濟體而言,發達國家經濟放緩,以及大規模量化寬鬆的雙重溢出效應也在向新興經濟體擴散,高度依賴商品出口和資源出口的新興經濟體無一例外地受到了非常大的沖擊,經濟增長模式也難以為繼。提高要素效率,加快結構性調整應對潛在增長率下滑,並實現外需向內需增長動力的轉換迫在眉睫。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講,真實的復蘇必須依賴於更深層次的改革,結構調整得越徹底,經濟復蘇才越可持續。□
- 中國成全球頭號印鈔機?僅依據M2余額被指不科學
- 美經濟增長停滯 量化寬鬆仍在繼續
- 貨幣基金創新提速 首隻交易型貨幣基金溢價交易
- 投資者春節前后可跟著A股選基金
- 金店節前變身“黃金銀行” 專家:黃金利息不好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