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4月24日10:05
2013年4月26日。27年前的這一天,切爾諾貝利核電站發生了令人震駭的事故。在事故即將迎來27周年之際,記者走進到仍威脅著人類生活的核事故現場進行了採訪。在這篇文章中,記者將向大家介紹覆蓋在4號反應堆上的已岌岌可危的“石棺”,以及新的防輻射避難設施的建設的情況。記者還走訪了周邊的污染地帶,並對發生了同樣核電站事故的福島縣的未來進行思考。
標示切爾諾貝利核電站警戒區域的牌子 拍於烏克蘭。
宮崎駿導演的“風之谷的娜烏西卡”(Nausicaa of the Valley of the Wind)是一部不朽名作,描繪了人類最終戰爭1000年后的世界。
在“風之谷”的周圍,有著廣闊的因戰爭而受污染的森林“腐海”,進化成巨大體型的生物“王虫”在其中爬行。少女娜烏西卡對這片腐海之謎發起了挑戰。
腐海散發出的毒素侵蝕著土地以及人類的身體。像其他電影一樣,人們圍繞著土地和權益發起了一場場戰爭。
1986年4月26日午夜1點24分,人類史上最嚴重的核電站事故爆發了。那就是切爾諾貝利核電站4號反應堆爆炸事故。放射性物質在瞬間飄散到全世界。
事故一晃過去了27年。直到現在,在前蘇聯國家,還存在著高污染的場所,大片森林人類不能進入。雖然未能証明確切的因果關系,但巨型植物及畸形動物已開始出現。 簡直和娜烏西卡所處的世界一模一樣。
出現在日本的“腐海”
2013年2月,記者決定進入烏克蘭切爾諾貝利核電站周邊以及前蘇聯各國的污染地區。這是因為記者覺得,通過訪問切爾諾貝利,也許能夠摸索到“福島的未來”。不幸的是,2年前日本已經出現了“腐海”。
在切爾諾貝利,發生過人類反抗核威脅的生死之戰。
由於切爾諾貝利核電站事故而受到污染的區域。
強制撤離的村子裡出現了咖啡館
2月11日,記者乘坐俄羅斯國際航空公司(Aeroflot)的飛機從日本成田機場出發,經由莫斯科,到達了烏克蘭首都基輔。然后,從陸路奔赴120公裡外的切爾諾貝利。 汽車在雪尚未鏟除干淨的崎嶇道路上顛簸了4個小時。要說從車窗看到的風景,隻有廣袤的冰封大地以及針葉樹林。正當記者開始稍微感到疲倦時,一個戒備森嚴的檢查崗亭進入了視線。
戒備森嚴的檢查崗亭。
“這是離核電站30公裡遠的崗亭”,烏克蘭翻譯這樣告訴記者。自此往前都處於烏克蘭緊急情況部的管理下,隻有核電站施工人員以及獲得批准的人才能進入。
事故發生后,這一區域內的居民被強制命令撤離,現在仍不允許居住。然而,除了我們的車以外,其他的卡車及客車一輛接一輛地駛過了崗亭。
經過詢問得知,在切爾諾貝利核電站,平均每天有多達4000名人員為了處理事故而工作著。據說,與福島第一核電站有關的施工人員也有5000多人。只是聽到這個人數,就能讓人感受到事故的嚴重性。
由於核電站廠區內的放射線量很高,因此,施工作業有各種各樣的限制。例如,如果從星期一到星期四進行了4天施工作業,那麼其余的3天就必須在沒有受到污染的場所度過。
大多數施工人員駐留在30公裡內的村子裡。距離核電站約20公裡的切爾諾貝利村一度變成了無人村。
然而,進行了去污作業之后,僅限核電站施工人員已能夠在此駐留。空房子被用作施工人員的宿舍。近年來,郵局、小酒館甚至咖啡館也開始出現。電氣以及自來水也已接通,據說有幾位居民已經返回。
用於進行事故處理作業的機器人。均在切爾諾貝利村進行展示。
上午10點,記者終於進入了切爾諾貝利核電站廠區。負責為記者帶路的公關負責人,時不時地給記者看一下空間放射線測量儀。放射線量為每小時0.1∼0.5微希弗,並不比記者想象的高。接近於現在福島市及郡山市的放射線量。
放射線量還算低……
前往“世界盡頭”
透過車窗可以看到高壓線集中的設施,以及現在已未使用的乏燃料儲藏設施等。
右側是一座看似反應堆廠房的建筑。據稱這是因核事故而被廢棄的在建5號反應堆。建設時使用的大型起重機還在原處,不過估計再也不會投入使用。
反應堆附近有一條寬約20米的河流。切爾諾貝利事故發生時,這條河流的水曾被用做冷卻水。事故發生時正是深夜,在該河垂釣的當地居民親眼目睹了4號反應堆的爆炸過程。火苗像焰火一樣沖入雲霄,爆炸接連不斷。據說目睹這一過程的垂釣者當時因受到急性輻射損傷,出現惡心症狀,倒在了當場。這裡距離“爆炸中心”4號反應堆僅有1公裡。
汽車繼續前行。一些用高牆圍住的設施映入眼帘,無法了解其內部情況。核電站廠區內道路上的積雪已被徹底清除。汽車如同在巨大的工廠中行駛。施工人員也像在正常環境中工作一樣,未穿戴防護服等。
沒有像福島第一核電站廠區內那樣到處是污染瓦礫的現象。看上去根本不像曾發生過淒慘的核電站事故,到處井然有序,和想象完全不一樣。
汽車慢慢停下。這時,4號反應堆的“石棺”高聳在眼前。記者所站之處距離石棺隻有300米。其震撼力和大小超乎想象。
最后看到了“石棺”
聽說,當時飛散的核燃料、反應堆碎片,以及在事故中喪生的人都用混凝土堆砌在了一起。如果世界真有“盡頭”的話,想必一定在這裡。(日經能源環境網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