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財經

銀行向余額寶“割肉”43億 投資者能否成贏家?

章斐然

2013年11月19日08:15    來源:人民網-財經頻道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銀行向余額寶“割肉”43億 投資者能否成贏家?

“雙十一”讓實體店和淘寶火拼,余額寶能讓銀行也拼了嗎?

據天弘基金官方數據,截至2013年11月14日,天弘增利寶貨幣基金規模突破1000億元,開戶數超過2900萬戶。依托阿裡巴巴旗下支付寶的余額寶,其本質正是天弘基金旗下的這款貨幣基金。

相較於其他16家在“雙十一”當日上線“搭便車”的基金公司,天弘可謂“早起的鳥兒有虫吃”。作為首隻與互聯網企業合作推出的基金產品,自今年6月17日正式上線以來,余額寶捷報頻傳:“上線6天用戶破百”,“平均每月規模增長100億”……而此前外界對其流動性管理能力的質疑也隨著余額寶安然渡過“雙十一”消去。

在與支付寶合作之前,天弘在全國88家基金公司中管理資產規模排名中等。而現在,憑借這隻國內單隻基金規模最大的貨基,其有望於今年年底闖入規模前十。

或許是天弘“觸網”之后的“逆襲”讓其他基金公司更加確定了互聯網直銷所能帶來的機會,又或許是馬雲的出擊鞭策了其他互聯網巨頭跨入金融領域的腳步……8月,騰訊旗下的微信5.0推出“微支付”功能,多家基金龍頭基金公司就此跟進推出基於微信平台的理財服務,其中,易方達基金最早實現了基於微信的直接申贖交易。10月28日,百度上線“理財平台”,推出基金業龍頭公司華夏基金旗下的“現金增利貨幣基金”,10億元基金額度當天售罄,參購用戶超12萬人。

估算:銀行每年因余額寶割肉43億

互聯網巨頭跨入金融產品銷售,這對於傳統銷售渠道---銀行意味著什麼呢?

11月11日央行發布的10月金融統計數據報告顯示,10月住戶存款流失嚴重,減少8967億元,為今年以來存款流失最嚴重月份。有專家表示,減少的存款多流向理財產品、信托理財、券商資管等,尤其是以“余額寶”為代表的互聯網金融參與,降低了基金等理財產品的門檻,讓銀行的存款面臨更嚴峻的形勢

相較於在銀行動輒5萬的理財產品購買門檻,通過互聯網參與顯得頗為“草根”。余額寶一元起賣創下了購買基金門檻的新低。“雙十一”銷售額最快破億的理財產品國華人壽華瑞2號1年期理財購買門檻也僅為1000元。據此前淘寶發布的一組數據顯示,淘寶理財用戶人均購買理財產品金額僅為3417元。而銀行不僅缺席此次“雙十一”的線上盛宴,且光大銀行、平安銀行等在線下推出的“雙十一”理財產品,在5萬的購買門檻上也未有鬆動。

草根主宰的互聯網最終帶來的是“長尾經濟”:單個理財者貢獻的額度不高,但低於5萬且有理財需求的人數巨大,使得理財額的總量巨大。

這一巨大的總量或許已讓銀行感到威脅。

有媒體稱銀行因余額寶,需每年多支付利息約43億元。據計算,規模突破1000億的余額寶購買了約850億銀行協議存款,對於銀行來說,直接后果就是150億的存款減少。其次,銀行還需為850億元的協議存款支付更多成本---原本可用0.35%活期存款利率低價吸收,現在則需支付約5.5%的高息。據此計算,銀行需每年多支付利息約43.76億元。

於此同時,“余額寶”的規模還在增長,類似“余額寶”的互聯網理財產品也層出不窮,其對應的“吸存”能力與日俱增。根據海通証券報告估計,“余額寶”的潛在規模約為2100億。據阿裡集團數據,“雙十一”當日,成功通過支付寶完成支付的理財產品總成交金額達到9.08億元。以線下支付為主的銀聯10月份也推出類“余額寶”產品,由銀聯商務旗下面向企業的理財平台“天天富”實施,該平台將商戶結算資金直接投向銀聯基金寶產品。銀行要分出去的“存款蛋糕”恐怕會越來越大。

銀行:多路徑打起“反擊戰”

面對互聯網企業跨界金融帶來的沖擊,銀行並沒有坐以待斃。

或許也有年末攬儲的壓力,許多商業銀行選擇通過調高收益率正面對抗互聯網金融產品,爭奪客戶資金。浦發銀行將旗下一款理財產品的預期收益率從8月份的4%調至4.2%,逼近貨幣基金和余額寶產品。平安銀行、星展銀行均推出了預期收益率高達7%的保本理財產品。

銀行“吸存”的觸角還伸向了P2P網貸領域。繼平安銀行推出陸金所之后, 招商銀行也推出業務模式類似P2P平台的小企業e家,其預計年化收益率在6%-8.4%左右。同時據媒體報道,廣發銀行、農業銀行等多家銀行也正在醞釀P2P平台的籌備。

此外, 一些銀行開始主動與互聯網企業聯手。目前,光大銀行在淘寶開有網上營業廳。而在“雙十一”“掉鏈子”的廣發銀行網上營業廳(淘寶店)截至發稿仍“因內部核准原因”暫緩開業。

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副院長趙錫軍認為,當前大家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在“互聯網金融”對銀行的威脅上,將兩者人為對立起來。事實上,“互聯網金融”也是金融,不會改變金融的功能和本質,其給銀行帶來的不僅是挑戰,更多的是啟發、機遇和合作機會。

趙錫軍認為,傳統銀行的發展模式,要想獲得更多的資金來源,就要不停地租門店、開網點、布人員,成本高昂,而“互聯網金融”與之相反,在服務器、軟件和相關人員配備好后,發展業務的邊際成本非常低,這種模式值得銀行借鑒。

中央財經大學中國銀行業研究中心秘書長李憲鐸認為,金融行業的市場足夠大,誰也不可能獨吞。在“互聯網金融”的壓力之下,大力發展電子渠道已經成為各銀行的共識。未來銀行業與互聯網行業將進一步融合,而不是進一步對立。互聯網企業將加速金融化,銀行業也將進一步互聯網化。

 

 

(責編:李海霞、喬雪峰)

相關專題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