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财经>>中日技术产业信息网

富士胶片用超级计算机“京”探明锂电池中电解液反应过程

2013年08月08日09:54    

【新闻链接】

可穿戴式传感器:轻软胜于鸿毛

智能手机火爆,深圳周边出现触摸面板业务热潮

东京大学开发出比羽毛还要轻软的薄膜传感器

索尼推出内窥镜手术用3D头戴显示器系统

【有机EL新天地】(四)新一代有机EL照明开发如火如荼

富士胶片公司8月1日宣布,在分子水平探明了锂离子充电电池内部的电解液还原和分解反应的机理,以及电解液在电极表面发生化学反应形成覆膜的反应机理。这些反应机理很难直接观察,此次富士胶片与日本物质及材料研究机构(NIMS)合作,共同使用超级计算机“京”进行了化学反应模拟,探明了相关机制。

锂离子充电电池的构造和工作原理。图片由富士胶片提供。

通过此次研究查明的化学反应的示意图。图片由富士胶片提供。

对于锂离子充电电池的性能和安全性,电解液的还原及分解反应、以及由电解液分解形成的SEI膜(电极表面的覆膜)的形成被认为是“关键”。虽然大家都知道SEI膜的功能可通过添加微量添加剂得到显著改善,但与SEI膜的形成相关的化学反应却因为难以直接观察而一直未能探明。

此次研究使用超级计算机“京”,在全球首次将融合了处理化学键变化的“第一性原理分子动力学法”与计算液体中化学反应的“自由能计算法”融合在一起的计算技术运用到了锂离子充电电池中。前者是不利用经验参数、只使用基于量子力学方程式的原子间作用力的分子动力学计算方法,后者是求解动态化学反应的激活自由能、反应自由能及反应路径的方法。计算机模拟时,电解液材料使用碳酸亚乙酯(EC),添加剂使用碳酸亚乙烯酯(VC)。

经过计算机模拟,最终在分子水平查明了EC和VC的还原与分解的过程、EC与VC反应形成SEI膜的过程以及上述程中的副产物气体(CO、C2H4、CO2)的产生情况。从而探明了被充电时在电极间移动的离子还原的电解液的分子与未被还原的添加剂的分子发生反应、从而形成SEI膜材料的新的化学反应机制。(日经能源环境网 供稿) 

(责编:值班编辑、庄红韬)

新闻查询  

新闻回顾

      搜索

产业/经营更多>>

能源/环境更多>>

机械/汽车更多>>

数码/IT更多>>

电子/半导体更多>>

工业设计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