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8月05日13:38
【相关新闻】
日本企业现在虽然因为日元贬值,而使得如索尼(Sony)等企业近期转亏为盈,但日本企业整体竞争力陨落已是事实。我们在此要讨论的是,过去30年,日本企业的管理模式并未改变,那么为何过去行得通,但现在却不行?
汽车与家电是日本制造业的火车头,但因为守旧,制造业竞争力指数预估5年后掉出全球10强外。
先谈日本的管理模式对全世界影响有多大?
30年前,美教授到日企学品质控管
1980年代是日本企业叱吒风云的10年,日本汽车、半导体、家电,几乎打遍天下无敌手,逼着各国祭出关税和进口限制的大旗,才能保护本国企业。也因此引起管理学者的注意,开始研究日本式管理。哈佛学者傅高义(Ezra Vogel)还在1979年出版《日本第一》一书。笔者1980年代在美国大学教书时,美国大企业有鉴于毕业生不懂品质的重要,还要求美国大学管理学院教授赴各大公司受训,学日本式的品质管理,然后再教美国大学生日本式的品质概念,学生毕业后能为美国公司所用。
在“日本第一”的年代,日本企业的确发展出和美式管理迥然不同的管理概念,日本管理在1980年代对美国管理的贡献如下:
一、 核心竞争力:美国公司的多角化以策略定位导向,也就是说先决定公司定位,再决定多角化的方向。但日本企业先培养核心竞争力(Core Competence),再由核心竞争力发展多角化的新事业。美国率先提出核心竞争力的学者普哈拉(C.K. Prahalad),当初在提出此论述时,所举案例都是如东芝(Toshiba)与佳能 (Canon)等企业。为此,策略大师波特(M.Porter)还特别写文章,认为公司应先决定策略定位,才知道要培养哪些核心竞争力。
二、员工承诺(Commitment):有关对员工的承诺这个论述,也是从日本企业开始。美国企业不重视员工忠诚度,也不认为公司有责任要特别培养员工技能,而该由各大学透过MBA教育养成。但日本企业认为要对员工有终身承诺和知能培养,提供公司自行发展出的管理技术训练,让员工由基层逐级往上晋升。
三、共识式管理(Consensus management):日本企业重视和谐,当大家有共识时再做决策。因为有共识,决策的执行也彻底,所以日本企业决策过程可能会花时间,但是执行很快。美国管理则重视建设性冲突(Constructive confrontation),认为有冲突才有进步。
四、追求完美:建立六西格马(6 Sigma)和品管圈的生产管理制度,将全世界品管制度推向新的标竿。
五、建立中心与卫星工厂制度:等于重新定位生产商和少数供应商的关系,是深入合作的长期伙伴关系。如此,供应商才会为生产商投资研发和提供客制化服务。美国企业反而认为应六亲不认,供应商越多越好,可以杀价购买。
六、以年资而非以绩效作升迁标准:理由是以年资来升迁比较客观,不会为了破格提升一、两位表现极优的员工,而得罪大多数员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