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持續增長動力充沛--財經--人民網
人民網>>財經>>股票頻道

中國經濟持續增長動力充沛

上海証券交易所資本市場研究所

2012年11月08日10:04    來源:中國証券網-上海証券報    手機看新聞
[編者按]資本市場的表現與實體經濟的運行情況息息相關。正確地分析和理解市場,首先需要正確地分析和理解實體經濟運行。近日,上海証券交易所資本市場研究所完成了相關研究報告,報告認為,中國經濟持續增長動力充沛,一系列新的制度紅利正待釋放,中國經濟中長期增長潛力巨大,前景光明。與之相應,中國資本市場一定會緊扣中國經濟的發展脈搏,實現新一輪質的飛躍。

  目前,中國經濟正處於深化改革開放、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關鍵轉折時期,任何短期、片面、靜態,而不是立足長遠、動態、全面地看待中國經濟發展的方法必然無法得出正確結論。

  三層面國際比較表明中國經濟中長期增長潛力依舊

  近30年來,中國以年均10%的經濟增長率主導了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經濟革命,一躍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但是2011年以來,中國季度GDP增長率已連續六個月回落,最近一季度已回落到7.4%。中國經濟目前階段的放緩是意味著高增長歷史的終結,還是在醞釀下一個高增長周期?這一問題無疑已成為各界和資本市場關注的焦點。對於中國經濟增長潛力的判斷可以從以下三個層面進行分析。

  1.世界成功經濟體的發展經驗表明中國具有克服“中等收入陷阱”的制度和經濟優勢

  世界上絕大多數的低收入國家不能擺脫低收入陷阱,但中國通過改革開放做到了﹔世界上絕大多數的中等收入國家不能擺脫中等收入陷阱,中國現在是中等收入國家,也面臨同樣的考驗。

  當然,中等收入陷阱並非無法避免,世界上更不乏成功經驗。研究表明,二次世界大戰以后,全世界總共有13個經濟體,平均每年的增長速度達到7%或者更高,而且持續了25年或更長的時間,成功擺脫了低收入陷阱和中等收入陷阱。根據世界銀行增長委員會的研究,這13個成功的經濟體有五個共同的特點:第一,它們都是開放經濟,並且利用世界上已經有的知識來進行產業和技術創新,也就是在技術創新、產業升級的時候利用了世界上已經有的知識來進行創新﹔第二,它們都達到了宏觀的穩定﹔第三,它們共同的特性就是高儲蓄、高投資﹔第四,它們都是市場化經濟體﹔第五,它們都有一個高效並積極的政府,在經濟發展過程中扮演著重要作用。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政府不斷加大經濟的對外開放度,使中國經濟成為發展中國家中最為開放的經濟體,成為經濟全球化最大的受益者。與此同時,中國目前接近50%的國內儲蓄率明顯高於世界其他經濟體,大量的國內儲蓄為國內的高投資,以及高投資帶來的快速增長創造了條件。近年來,中國政府提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調整經濟結構,擴大國內需求,反映了我國面對中等收入轉型的挑戰而做出的戰略調整。中國具有克服“中等收入陷阱”的制度和經濟優勢,這將確保中國經濟沿著東亞經濟體所走過的“黃金增長路徑”繼續保持高增長,而不會像南美經濟體那樣落入“中等收入陷阱”。

  2.東亞經濟體的發展歷史表明中國經濟仍有高速增長的潛力

  根據賓夕法尼亞大學編制的購買力平價數據,中國大陸的人均 GDP 在 1995-2010 年期間由 3000 美元提高到 10000美元(2005 年不變價)。這相當於日本在 1951-1967 年,中國台灣在1970-1987 年以及韓國在1970-1989 年的發展階段。如果我們在更長的時間內觀察這些成功轉型的亞洲經濟體的增長經驗,可以發現兩個特征:第一,它們都呈現了一種高速增長模式。這些經濟體從初期低收入水平和低增長的狀態出發,之后都經歷了一段長時間的經濟增長大幅加速的過程,然后隨著它們的收入水平趨近於發達國家(地區)的水平,增長開始逐步減速。第二,這些經濟體的經濟增長保持很好的持續性,在相對長的時期維持了較高的增速,歷史經驗表明當時的日本、新加坡、中國台灣和韓國的經濟后來又高速增長了15-20年。

  從圖2看,中國大陸過去30年的增長軌跡基本上重復了日本和亞洲“四小龍”在經濟追趕過程的前期階段所走過的道路。不過,與他們相比,由於我們相對穩定的政治制度、較早較快實現的人口轉型、在建國初期由醫療和教育改善而帶來的人力資源的快速積累以及改革開放政策帶來的生產力提高,我們在較低的發展水平上就開始了經濟起飛,並且在30年的時間內維持了一個更快的增長速度。目前中國大陸的人均收入水平僅僅處在東亞經濟體黃金增長期的前半段,隨著市場化體制改革的深入和經濟轉型的成功推進,經濟中長期內仍有高速增長的潛力。

  3.美國經濟70年代的轉型歷程揭示當前中國經濟正處於一個增長模式轉型的啟動期

  從長周期看,在經歷三十多年的高速增長后,中國經濟增速在近兩三年放緩可能難以避免。這種轉型階段存在一些歷史共性,美國、日本和德國等大國經濟體在經濟發展的歷史階段中都曾發生過。

  中美都是大國經濟體,在資源稟賦、勞動力和區位要素上,具備驚人的相似性。美國在經濟轉型和潛在增速下降的歷史階段,發生了一些與中國十分類似的現象。自上世紀60 年代開始的肯尼迪革命,將美國工人的工資和福利推上高速上漲的過程,極大地增加了企業的生產成本,通脹壓力高企。另一方面,開始於20 世紀40 年代的第三次科技革命浪潮給經濟所帶來的技術進步和生產率提高在70 年代變得弱化,使得企業無法通過生產率的快速提升來消化成本上升的壓力,導致企業利潤率不斷下滑,社會私人投資增速出現下滑,使美國經濟增速從60年代的年均4.85%放緩至70年代的年均2.95%。到了80 年代,裡根政府改變了美國的政策理念,財政貨幣政策由寬貨幣緊財政轉變為寬財政緊貨幣,通過積極的財政政策以刺激內需,通過投資優惠政策帶動私人投資和技術革新,同時緊縮貨幣來抑制通貨膨脹。隨著以微電子、生物工程、新材料、新能源等為代表的新科技革命開始興起,美國經濟在經歷了多年的轉型后終於重拾上升態勢。

  對比美國經濟發展的歷史經驗,中國經濟目前表現出的經濟和通脹一起回落,微觀層面的企業盈利下滑等現象正是經濟轉型期的共有特征。在工業體系基本建立、人口素質顯著提高、科技水平不斷進步、資本大量積累的有利條件下,中國經濟發展中的矛盾沖突可以通過改革和發展來解決。中國政府主動應對、深化改革以釋放經濟潛力和產業升級的內在趨勢將是未來經濟再上台階的主要驅動力。一方面,政策邏輯轉向寬財政穩貨幣,各種補貼政策和減稅措施相繼推出,以促進民間投資和經濟結構的調整﹔另一方面,經濟轉型催生了新興戰略產業的萌發,中國政府已提出要用科技的力量推動經濟發展方式轉變,選擇若干重點領域作為突破口,使戰略性新興產業盡早成為國民經濟先導產業和支柱產業,支撐中國經濟的持續增長。

(責任編輯:呂騫、楊波)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