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離理財毒丸:去銀行辦理業務五大注意事項【11】--財經--人民網
人民網>>財經

遠離理財毒丸:去銀行辦理業務五大注意事項【11】

錢經

2013年02月05日15:46        手機看新聞

  不能不知的“黑心”私募基金

  文/本刊記者 秦峰

  私募基金和非法集資,有時候就隔著一層紙,稍微一用力,兩者就會有一樣的結局。

  開超市的老王怎麼都沒有想到自己會被私募基金(也就是常說的PE)給坑了。老王先是認識了幾個說是能幫他貸款的人,開超市哪有不喜歡流動資金充裕的呢?在這幾個人的幫助下,老王很快以店面做抵押,從一家銀行貸款500萬元。老王原本隻想貸200萬,但被勸說多貸出來的款可以用來投資理財產品,老王想想便同意了。這多出來的300萬,在這幾個人的反復勸說下,老王買了一款據說年收益超過40%的私募基金,遠超過銀行的貸款利息成本。但不久,老王再也找不到這幾個人,投資私募的錢也不見了,據說是投資股票失敗跑路了。但銀行的錢不能不還,老王為此差點要賣掉自己的超市還債。

  “高手在民間”,這句話在上面這個故事裡,確實是當之無愧。一些居心叵測的民間私募基金大玩資金游戲,一不留神,投資者就被帶進了溝裡。

  民間私募基金融到的資金,多用於高風險高收益的一些投資領域,比如股票投資、房地產開發、新項目建設等,但是高風險高收益的產品顯然並不容易銷售,因為願意介入高風險的人不會太多。於是乎,一些私募基金被包裝成高收益低風險,堂而皇之地潛入平常百姓家,也成為一個個隨時可能引爆的地雷。

  股票私募:不要相信股神萬能

  投資於股票的私募基金,堪稱是私募基金中的老資格,尤其在股市行情好的時候,各種股票私募就像雨后春筍一樣冒出來,其中不乏能給投資者帶來高回報的產品。但同時,一旦股市走熊或者股票投資失誤,股票私募也會虧損嚴重。近幾年隨著陽光私募的出現,股市中的很多“高手”已經上岸,正大光明地做融資和投資,這使得留下的民間股票私募,整體水平上更是下滑。

  股票私募賺錢難,但私募的融資人員可不是省油的燈,他們會拿出各種成績、賬單,証明過去幾年他們的業績是無比的優秀,他們的基金操作人員是如何發現了一個非常好的公式和方法,可以准確地選股和買賣,買了他們的私募,不賺錢是不可能的,虧錢的概率比世界末日還小。對方強大而又自信的氣場,確實可以蒙住一些投資者。

  對於股票型私募,隻需記住一點,股市有風險,沒有誰能一直賺錢,就連巴菲特的一些投資也出現失敗,更何況是他們。

  地產私募:開發商的錢不好賺

  近兩年股市不好,股票型私募比較低調,倒是房地產私募基金開始如火如荼。

  做房地產的人,必須都是玩錢高手,資金流轉速度越快、資金成本越低,房地產項目的利潤就越大。借錢能力的高低,堪稱衡量房地產商實力的首要因素。

  為了實現融資,部分開發商承諾的年回報率達到了投資額的15%左右,另外加上融資渠道費用、基金管理費用和溢價對賭部分,總融資成本達到了20%左右。

  私募基金看重房地產資金的高成本,於是從民間融資借給房地產商,賺取差價。但賺錢並不是那麼簡單,尤其是規模小的中小開發企業,抗風險能力較差,一旦房地產調控加劇,不能按期回收房款,就很難按期償還到期兌付。這還不包括建設中出現各種質量問題、工期延誤等,這些都可能導致私募基金的損失。

  房地產私募的另一個缺陷,是對房地產項目的控制能力。

  創匯財富基金總裁楊文介紹,現在比較普遍的情況是,很多私募基金拿到資金后,就把錢給開發商了,然后等著回報,而不管運營、市場定位和營銷策略,到時候給不了投資者投資款和回報,就把(抵押的)東西拿來償還投資者。如果當初有對賭協議,還可以把抵押物給投資者。如果沒有,對投資者來說不虧損就算好的了。

  對於投資者來說,想投資房地產私募,本身無可厚非,但不能忘記的是:房地產商的錢不好賺,房地產開發的風險不比股市小。

  “純黑私募”:什麼都敢包裝

  借著私募基金的風潮,金融傳銷也興風作浪,雖然有監管部門的嚴厲打擊,但魚目混雜的私募基金並未絕跡。

  例如,一些投資企業實際做著“小額貸款公司”或“擔保公司”的“借錢放貸”業務,但卻包裝成對實體企業的股權投資。這類投資風險極高,更不受政策保護。一些礦產、藝術品和黃金等私募基金承諾固定收益,實際上也是貸款的形式,做著高利貸或者為自身其他融資項目服務。

  如果投資成功,則與投資人業績分成﹔如果投資失敗,則完全由投資人埋單。

  理財師劉禹提示,我們經常會收到一些投資股票的私募短信或在網絡上看到一些私募投資的廣告,尤其是跨城市的私募類投資,多數是沒有金融機構參與的“黑私募”。這樣的公司多以高收益為誘餌,以推薦股票或描述成功案例為借口,向投資人游說參與他們的所謂私募基金,當問到此類投資信息是否公開化或是否有其他金融機構參與時,對方多以“私募就是私下進行的投資”為借口蒙騙投資人。

  有些“黑私募”其本身就是一個金融騙局,當投資人把資金轉到對方所謂的“募集賬戶”后,最終多以投資失敗為借口,人為地將客戶資金從人間蒸發,往往此類方式就是直接將客戶資金挪用或直接轉移。因此,切記不要被誘人的高收益蒙騙,如果參與私募投資最好選擇“陽光私募”。

  Tips:

  投資私募基金的防毒三法

  代銷機構不是定心丸

  國內銀行渠道仍然在金融界具有壟斷地位,大大小小的PE、私募基金、信托等金融機構不得不抱上銀行的大腿,銀行畢竟是盈利機構,在佣金的利益驅使下,銀行、第三方理財、券商等代銷機構對合作機構的風險控制並非完全到位。同時,個別銀行員工的素質也不敢恭維,他們可能私下幫助一些機構銷售高風險產品,也就是俗稱的“飛單”。

  不要高看資產管理公司的專業性

  投資者有種心理特征,就是感覺投資是一件很專業的事情,專業做投資的人一定厲害。其實在PE領域,就算是高手,投資失敗的概率也很大,更不用說各種缺少經驗和研究實力的小資產管理公司了。

  成立PE公司並不是件難事,可以說隻要有錢就可以成立一家所謂的PE公司,暴富的山西煤老板成立PE公司的也不是少數。沒有實戰經驗或者投資項目經驗並不豐富的私募基金,為了能夠募集到資金,甚至將門檻降低到50萬∼30萬元。這些公司把給企業做貸款也說成是PE投資,而這種貸款融資多是以被投資企業抵押股權作為風險控制,對於一些規模小、經驗少的投資公司,更是沒有能力控制住被投資企業,甚至將資金挪作他用,欺騙客戶。所以投資者要注重評估PE公司的資質和實力。

  詳細研讀私募基金產品說明書

  從產品說明書出發,要重點關注以下方面:

  私募基金公司:成立時間、資質、過往業績,而且此前的投資經歷需要在圖片、協議書、投資軌跡等方面得到証偽。

  擔保方:擔保公司的資質、負債狀況、擔保能力,觸發擔保函的條件,注意擔保函的細節。

  產品:關注產品的責任和義務、出現風險誰來負責,視合同約定的權利和義務而定。

  產品未來的本金和收益兌現狀況:對投資品種及其組合、賬戶設置、資金監管、風險提示、信息披露、責任承擔等進行詳細規定。

  注意避免法律不予保護的條款:私募基金信息披露要求相對低一些,通常無須向証券監管部門進行登記,且其不透明的管理模式,也使投資者喪失部分監控權。在這種情況下,投資者本身就需要主動定期、不定期地要求私募基金披露信息,包括但不限於投資品種及其組合、基金淨值及其變化、重大事項、可能重大風險等,增加其透明度,以最大限度地防范潛在風險,保障投資者權益。可加入利益捆綁條款,即可要求私募基金的管理人投入資金在基金總額中需佔到一定份額,以避免利益主體的缺位。

 

(責任編輯:朱瑤、劉陽)

相關專題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