券商毒丸:進門后才顯山露水
文/本刊記者 才小靜
証券公司服務於大眾的領域主要有兩類,一類是股票買賣的經紀業務,一類是銷售券商理財產品。為了探究這兩大領域中是否存在“毒丸”,記者深入幾家券商一探究竟。
或許是因為大家都知道“股市有風險”,處處會有提防,所以在券商的營銷領域,各種貓膩和陷阱相對比較少,但這並不意味著券商理財領域就一馬平川。
早在2010年就有媒體曾經報道,部分小型券商由於隻有經紀業務,收入來源十分單一,而經紀業務隨著A股走熊更是每況愈下,甚至面臨虧損。在這種情況下,券商營業部耍些“小手段”也就不足為奇了。這些“小手段”對投資者來說還真不全是“利空”,例如有些券商會將客戶的佣金降至監管層規定的最低佣金之下。但說到底“買的不如賣的精”,要想避免吃虧上當,還得了解一些証券業“圈兒內”的事。
銀行營業廳券商“規范”營銷
記者走訪了北京幾家銀行的營業廳,裡面多數有券商人員駐點。經過一番了解和攀談,記者發現這些營銷人員基本上都有遵守相關規定,並沒有給出超越証監會允許范圍的承諾。
以招商銀行的一家營業廳為例,記者以詢問開戶為由,咨詢了一名招商証券的駐點客戶經理。在咨詢過程中,這名客戶經理顯得很專業,著裝也比較規范,並且佩戴了“証券服務”的胸牌,有關一些開戶的措辭則顯得謹慎。例如,該客戶經理直接跟記者指出,由於自己的手機在証監會與公司都有備案,所以自己從來不向客戶通過手機渠道推薦股票,基本都是通過電子郵件的方式,轉發一些營業部內投資顧問的投資建議﹔佣金也是北京証監局統一規定的最低標准“0.075%”﹔唯一能給客戶的“方便”,就是如果在深圳市場有股票的話,可以報銷30元的轉戶費,並且可以提供轉、開戶的打車費。
這位券商客戶經理的答復可謂是中規中矩,不越雷池一步。
不過像記者這樣的普通小散,券商能賺到的錢不多,客戶經理發揮的空間也不大,而且是在銀行裡面,隨時都有錄像監控﹔再加上招商証券是比較大的券商,管理相對規范。
如果這些前提條件全部改變,結果可能就不太一樣了。
薪酬體制逼迫營銷鋌而走險
李洋在一家總部在北京、擬上市的券商做經紀人已有兩年時間了。剛開始做經紀人時,李洋什麼証都沒有,隻能做編外經紀人,后來考了証券從業資格証,才成為正式員工。李洋告訴記者,拓展客戶和賣產品隻有兩種方法:要麼找自己的親戚朋友,要麼靠忽悠。
記者在調查中也遇到了“會忽悠”的券商客戶經理。記者按照銀行營業廳留下的券商客戶經理電話號碼,致電中原証券的一名客戶經理。這名客戶經理接連對記者講了可以“發消息”、券商理財產品“保本”等違規用語,並且告訴記者有可能獲得比北京証監局規定的0.075%更低的佣金。
由於証監會規定券商資產管理產品不能承諾保本,所以券商一般隻能說預期收益可達多少,而不能承諾“保本”。
中原証券是河南省最大的証券公司,記者就其旗下營業部客戶經理的言論致電客服,得到了以下答復:⑴ 推薦股票是不被允許的,如果有營銷人員推薦股票,也是建議而非薦股﹔⑵ 券商理財產品是不允許有保本營銷的,具體情況請咨詢客戶經理所在的營業部。
記者在調查的過程中,還接觸到了一名前券商客戶經理范飛,他2010-2011年在中原証券任職。
范飛畢業於北京的一個三類本科,經濟低迷的大背景下,工作不好找,后經同學介紹,到了中原証券做客戶經理。他當時對經濟一知半解,不過好在營業部也不要求這些,隻要有專科以上學歷,並且進公司之后3個月內拿下“証券從業資格証”,就可以作為正式員工留在公司。
范飛講道:“那時我在中原証券一家營業部做客戶經理,每月基本工資1600元,飯補300元,其他的收入來源則隻有提成了。這幾年股票不賺錢,我們的收入除了極少部分擁有‘大戶’的同事能拿到七八千之外,我拿到手的工資最多一次隻有3000多元,少的時候甚至不到1800元。有時候不得不忽悠客戶,即使違規銷售也不一定被發現。”
當記者問到違規銷售被發現的后果時,現在已經徹底脫離証券行業的范飛顯得很不屑:“當時如果不忽悠人,每個月拿1000多塊錢早餓死了,就算被發現了也無所謂,大不了辭職不干了。”
李洋向記者介紹,一般券商的客戶經理每個月都有一些任務指標,其中主要包括有效戶、關聯基金或券商發行的理財產品,甚至還包括為銀行拉存款。有效戶根據客戶存入的資金不等有不同的獎勵,一般有效戶的起點金額是1萬元,根據券商的不同,銷售人員可以獲得50∼200元的提成。若客戶的資金達到百萬級別,獎勵可能達到幾千元。
在利益的驅使下,即使監管層和營業部都有相應的規范,也難免會有些銷售人員會做忽悠投資者的事情。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