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險銷售誤導:拙劣的騙人術
文/本刊記者 風大寶
保險銷售會忽悠,這是十多年來人們對保險銷售形成的印象。雖然絕大多數保險產品本身都沒有什麼問題,但總有部分自以為聰明的保險銷售為了多賣產品去欺騙客戶,自以為有一張巧嘴,能把死人說成活人,可這張“黑嘴”也給保險銷售這個行業抹了一層又一層的黑。
最近微博上有人晒保險單:10年前買了一款分紅險,花了3萬塊,10年間因為怕被扣錢沒敢動過,如今終於到期,保險公司告知連本帶息4萬元。當事人大呼上當,因為這個收益比同期存銀行的收益還低。
其實從分紅險的角度來看,這款產品並沒有問題,畢竟除了利息,保險還提供了一定的保障功能。當事人之所以感覺上當,極大的可能是當初買保險的時候,被銷售人員用高收益忽悠了。
“忽悠”在保險銷售領域有個好聽點兒的詞叫“誤導”。誤導的目的隻有一個,那就是把保單銷售出去。
保險銷售人員的素質參差不齊,一般的代理人底薪又很低,往往隻有幾百元,工資全靠銷售佣金收入。保險本身就不好賣,新人連續幾個月不出單十分平常,各種因素導致保險營銷員的流失非常嚴重,能堅持一年以上的業務員隻有30%左右。
強烈的求生意識,讓有些保險銷售人員不擇手段。
拉銀行做虎皮,保險銷售最終露餡
一些保險銷售也知道自己的職業名聲不好,於是就偽裝成銀行的員工,但是一連串牛唇不對馬嘴的回答后,就將自己“欺騙”的身份暴露無疑。
2013年1月初的一天,記者接到一個電話,對方自稱是平安銀行,有一款“理財產品”,存錢送禮品,回報率8%。
記者問:“是一款保險產品嗎?”對方答:“不是,只是一個‘理財賬戶’。請問您的地址是哪裡?我們派‘理財經理’上門服務。”
記者留下一個地址后,第二天便見到了這位“理財經理”。剛一開始交流,這位袁姓經理(以下簡稱Y)便拿出了一份保險計劃書,左手擋住產品名稱,右手直接指向下面的一堆數字。
Y介紹:“這(產品)就是一個銀行存款,我們這個銀行存款,最低1萬起,除了給您一個比銀行稍微高一點兒的利息以外,還會給您固定的收益,而這兩部分如果您不取走的話,還會有一個每年3.5%的復利。”
所謂的“比銀行稍高一點兒的利息”,實際上是指這款產品的分紅。銷售過程中,Y全部使用最高的假設紅利在說明,並表示高檔分紅的收益為3.75%。數字看起來很美,但他並未主動提起分紅的不確定性。
當記者指出這好像是一款保險產品時,Y表示,這僅僅是以保險單的形式出現的保本理財產品(根據相關規定,將保險與儲蓄存款、銀行理財產品混淆以及使用“本金”“存入”“利息”等詞均屬銷售保險的違規行為)。
既然是“理財產品”,那重點就該討論收益吧。從Y展示的文件名稱看出,這款保險的名字叫作“平安金裕人生兩全保險(分紅型)”,演示的的例子為年交保費50800元,共交5年,總數為254000元。
記者問:“分紅部分是不確定的吧?”
Y答:“分紅不確定,但我們每年固定返還10%是確定的,每年9200元。”
記者問:“什麼的10%?”
Y答:“在我們這裡‘開戶’后,您‘認購’的10%。”
實際上,根據產品的條款,所謂的“認購”就是這款保險的保額,上面說的保額為92000元,60歲之前每兩年一次返還保額的10%,而不是Y說的每年一返。有趣的是,在后續的介紹中,Y又改回“每兩年一返”了。
記者:“如果我5年以內著急用錢怎麼辦?”
Y:“您可以拿走80%,而且固定收益和分紅都可以拿走。比如說,第五年您著急用錢,你一共交了254000,您可以拿走254000的80%,合同裡是能夠體現的。”
Y所說的80%,實際為“保單質押貸款”的內容,即可以以貸款的形式貸出現金價值的80%,與所交保費無關。
現金價值在Y呈現的利益演示中並沒有體現。當記者提出要查看合同內容時,Y表示要簽單后有了正式合同才能查驗。事實上,這款產品在8年以內退保,都不能保証沒有損失。
記者對Y的身份提出了質疑,Y企圖蒙混過關,並出示了保險代理人資格証,從發証日期看Y賣保險至少有半年多了,但他並沒有銀行的從業資格証。
在Y的整個銷售過程中,反復使用“存錢”“利息”之類的詞語,與保險有關的概念基本沒有說明,甚至對同業其他公司進行了詆毀。在銀行身份被揭穿后,Y甚至說起銀行的不是:“為什麼銀行買保險退了會賠錢?因為銀行把你的本金和紅利都拿走了。”
為了重新贏得記者的信任,Y表示:“您假如按照這個例子的標准辦理,我的佣金隻有3000元。”
明確表示拒絕后,記者告別了Y。
之后記者分析了所謂的“8%收益率”,實際為投保30年后所交保費總和與全部回報的單利收益率,而不是每年的復利收益。記者受過專業的理財知識培訓,如果某個對保險並不了解的人,與Y這樣的業務人員溝通,想要發現問題恐怕沒那麼容易。
隨后,記者撥打中國平安的客服電話進行了咨詢,經過查証,Y並不是平安銀行的工作人員。客服人員對記者“8%收益”“80%可取出”等問題,都給出了正確的解釋。
有趣的是,記者再次撥打最初那個自稱是“平安銀行”的電話時,對方改口稱自己並不是平安銀行。
保險銷售忽悠為何盛行多年?
不良保險業務員欺騙客戶,這種事兒根本不算是新聞了,十幾年前開始就有各種相關的報道,“保險業務員是大忽悠”這一概念似乎已經固化。奇怪的是,這麼多年過去了,同樣的騙局,以前好用,現在依然好用。
探究其原因,以下幾點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一是保險一旦銷售成功(過了猶豫期),退保變得很難,即使退保,客戶也會損失不小的金額,所以隻要“騙”客戶簽了字,銷售就有錢賺﹔二是每個人一生中會購買的保險數量有限,保險業務員沒有必要長期維護一個客戶,基本都是一錘子買賣,所以有機會能騙就騙﹔三是保險銷售需要結識大量的陌生人,對於保險公司來說,大量招聘新業務員,會比提升現有保險業務員水平更容易找到新客戶,所以保險公司對銷售管理的風格也偏於浮躁。
對於“誤買”保險的人來說,損失主要有兩方面,一是資金被凍結住了,如果取出來會有不小的損失﹔另一個是保險的收益率比之前自己希望的低,在通脹面前,多數保險產品顯得很無力。但這兩點隻能說是保險產品的短處,對購買者並沒有惡意的傷害,也不構成欺詐或者金融詐騙。多數購買者在被保險公司客服和銷售人員踢了幾次皮球之后,也隻能作罷。
於是,這個不痛不痒、不大不小的“毒丸”,便一直存在很多年。
其實,相比較銀行理財、基金等產品,保險是最難選購的,因為除了要弄懂保險的專業術語外,還需要對自身的理財需求有清晰的了解,甚至需要對整個經濟形勢的變化、家庭的未來有前瞻性的感知。這是很多理財者都迫切需要提升的領域。
正是因為不懂,才容易上當。隻有購買者的理財水平提高了,保險銷售誤導的情況才能真正緩解。
和保險銷售人員溝通的注意事項
一個保險業務員可能使用的誤導手段可謂五花八門,由於保險產品比較專業復雜,利用大多數人看不懂條款的弱點,誤導手段大體上有淡化退保損失、淡化免責條款、夸大收益、偷換概念等。以下4點需要關注:
1. 要先弄清楚產品到底屬於哪一類保險,壽險、分紅險還是復合型保險﹔是什麼機構發行的。
2. 如果對方大量使用保險專業詞語,務必請對方解釋該詞語的含義,並對應保單上的數據。
3. 不排除銷售人員會說假話,比如保單裡的錢可以提前支取、收益率遠比銀行存款高等。記下你認為可疑的說法,之后致電保險公司官方客戶確認,或者找熟悉的專業人士咨詢。
4. 牢記保險產品的重點是提供保障,除了高風險的投連險,其他保險都不太可能獲得遠超銀行存款的收益,所以號稱保險收益率高的說辭基本上都是謊言。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