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離理財毒丸:去銀行辦理業務五大注意事項【5】--財經--人民網
人民網>>財經

遠離理財毒丸:去銀行辦理業務五大注意事項【5】

錢經

2013年02月05日15:46        手機看新聞

  潛伏於銀行中的財富殺手

  文/本刊記者 張起靈

  財富有多誘人,人性就有多扭曲。哪怕在窗明幾淨、以誠信為本的銀行營業廳裡也是這樣。

  銀行依靠幾十年誠信經營樹立的良好口碑,也成為一些銀行從業者眼中消費的對象。他們拉著銀行的虎皮,做著見不得光的事,把一款款存在各種問題的產品,賣給了最信賴他們的客戶。

  出來混遲早要還的,2013年1月16日銀監會已經明確禁止銀行銷售PE產品。但往往上有政策下有對策,不排斥個別聰明的銀行員工仍把PE包裝成其他產品出售。作為投資者,我們需要練就火眼金睛。

  資深保險人、恆安標准的理財規劃師劉啟斌吐槽,自己的家人在去銀行櫃台存定期存款的時候,也遭遇銀行銷售誤導,定期存款購買了保險產品。

  吉林省白城市市民齊銳明的妻子,同樣是在存定期存款的時候,銷售人員告訴她:“存定期都趕不上通脹,不如買理財產品,收益高不少。”在未明確風險的情況下,購買了80萬理財產品,一年后虧損35%,在2012年12月24日正式向銀監會和証監會發信投訴。

  銀率網1月10日發布的“2012年度360°銀行評測報告”中顯示,銀行銷售誤導是用戶對銀行服務三大最不滿之一, 48.18%受訪者表示2012年在銀行經歷過誤導,這一數據較2011年的24.79%出現了大幅上漲,甚至遠遠超過2010年的31.57%。

  西裝筆挺也能滿嘴胡話

  2013年1月12日下午,記者以理財者的身份,來到一家距離北京CBD核心商務區不遠、以提供高質量服務著稱的全國性股份制銀行。在理財貴賓室外,擺放了兩個人的辦公位,桌子上擺放著理財經理的銘牌。一位身穿銀行西服工裝的王姓員工接待了記者。他遞給記者一張名片,上面的職位寫著理財專員。記者問“近期都有哪些理財產品可以購買”,和王姓員工展開了下面的對話。

  王:“目前有一款三年期的、收益為4.75%的理財產品,是保本保息的,你可以購買。”隨后向記者推介起這款產品來,“保本保息,收益也高,高於銀行三年期定存0.5個點。”

  記者詢問:還有其他款的理財產品可以選擇嗎?

  王在辦公桌下拿出一張羅列了目前在售的幾款理財產品的宣傳單,對記者說:“看這些個都沒什麼太大意義,收益都挺低的,也不保証收益,比方說寫著收益10%,可能最后虧了10%也不一定呢。”

  王向記者再次推薦那一款三年期的理財產品:“相對來說就這個是收益還不錯的,也承諾保本保息的,其他的都不保証本金和收益的。這款產品就是你中間要是需要取出的話,就扣一點手續費。”

  當記者表示想要看看產品介紹的時候,王轉身從屋子裡面拿出了一份“安邦共贏2號投資型家庭財產保險(三年期)條款”。

  記者詢問:“這上面不是寫著保險嗎?這是保險還是理財產品啊?”

  王回答:“這是理財產品,是和安邦保險共同開發的理財產品。”“其實不用考慮那麼多,就知道它是保本保息的理財產品就可以了。”

  記者就說明條款上關於家庭險的保險說明提出疑問時,王解釋:“這款產品也附帶了一些財產險的作用,這相當於你購買了一份理財產品,還送了你一份保險呢。”

  最后,當記者詢問他是否是銀行在編工作人員時,王回答:“是,我們都是銀行在編的正式職工。”

  就此款產品,記者隨后致電該銀行的客服,客服人員回答:“這款產品是我們銀行代銷的一款保險理財產品。”對於記者“為什麼銀行網站上找不到這款產品”的疑問,客服人員回答:“這類隻能本人到銀行網點辦理的產品,網上是查詢不到的。”

  之后記者致電該銀行支行,核對王姓員工是否是銀行員工時,支行一位工作人員回答:“是的,他是我們銀行的工作人員,不是保險公司的駐點銷售人員。”

  之后在中國銀行中,記者再次遭遇推銷安邦的這款產品,不過並沒有說成是銀行的理財產品。事實上,安邦此款產品是一款早在2011年就已經在數十家銀行代銷的保險產品。但是在個別銀行的銷售過程中,銷售人員會說,“這是一款銀行和保險公司合作的理財產品”,“中間取出隻有手續費而已”,這顯然是張冠李戴,同時規避產品的不足之處。因為這類產品是純粹的保險產品,而且一旦提前支取,手續費會非常之高。

  被銀行員工欺騙的,不僅有記者這樣資產量不大的投資者,私人銀行的高端客戶,一樣可能成為刀下魚肉。

  相對零售銀行的櫃台業務,私人銀行發售的理財產品收益更高,風險性也更高,信托、券商發售的基金產品都會在私人銀行銷售。

  此前曾經爆出的建設銀行証大金牛嚴重虧損就是一例。據報道,建行上海黃浦支行私人銀行部的客戶經理致電客戶,推薦“有一款額度有限的大家都爭搶購買的產品”,並表示“因為客戶是建行的高端客戶,為了回饋其對建行所做貢獻,特爭取了一個名額”。產品在路演的時候從頭至尾都在鼓吹“証大金牛”的過往收益,可后來的收益率令所有人大跌眼鏡,虧損超過50%。與建行的証大金牛同樣是來自上海証大管理公司的產品——“証大金兔”,也讓招行私人理財的客戶虧損20%以上。

  理財經理也有說不出的難處

  銀行的理財經理置銀監會與銀行的規定於不顧,違規銷售產品,這其中的原因也很簡單:想賺提成,更多的提成。

  這些外表看起來十分體面的銀行工作人員,他們肩上扛著各種考核壓力,想要拿到不錯的收入,不努力是不行的。

  一家商業銀行的理財經理告訴記者,一般商業銀行的理財經理都會有一個基本工資,但是佔收入比例60%以上的,則是完成績效后的獎金和提成收入。

  在華夏銀行中鼎事件之前,這些手裡掌握著大批客戶資源的理財經理,是很多金融機構結交的對象,他們會把自己手中的高收益同時也是高風險的產品,請理財經理幫忙銷售。銷售這些產品的提成會10倍於銷售銀行的理財產品。

  中鼎事件后,銀監會要求各銀行“自查”,一些理財經理也被自己的領導找去“談話”,要求低調謹慎一些。

  但銀行誤導客戶的情況並不會就此消失。

  目前的薪酬體制下,理財經理仍然可能向客戶推銷提成最高,或者領導要求完成短期銷售任務的產品。

  在各類產品中,以保險類產品的銷售提成為高,這些銀行代銷的外部產品,提成多在1%以上,而自家的理財產品銷售提成多數在0.1%左右。所以無論客戶來到銀行辦理存定期,購買理財產品還是進行風險測評、咨詢資產配置,一些理財經理都會向他們推銷保險產品。至於像華夏銀行員工之前銷售的中鼎產品,提成更是會高得嚇人。

  理財經理的銷售業績,不僅關系個人的提成收入,還涉及整個團隊的獎金和來年的“費用”額度,所以支行的領導甚至會“默許”理財經理有傾向性地推銷產品。

  如果一家支行今年的銷售業績完成了100%,甚至超額完成業績,會有整個支行的獎金,超額完成后會有額外的獎金,而完不成銷售業績的,獎金隻能拿到一部分。

  如果說銀行理財經理毫無顧忌地推銷產品也不盡然,如果客戶的投訴生效,他們會受到處罰,嚴重的會導致他們下崗。

  去銀行辦理業務的五大注意事項:

  口頭承諾保本無效

  銀行員工,無論是什麼級別,向你口頭承諾保本都是無效的。是否保本要看這個產品的合同裡是否有注明。隻要是保本,絕大數情況下都會清晰地寫在產品說明書中,后續人工添加上去的書面保本承諾具有法律效力,但有可能是為了騙你購買而虛構的。

  銀行賣的產品未必安全

  不能因為是銀行銷售的產品,就相信一定是可靠的或者保本的。銀行就像超市,有來自不同商家的產品,也不排除有高風險產品摻雜其中。銀行是一個銷售中心,而不是承諾中心。

  產品收益率不是越高越好

  很多人買理財產品喜歡收益率高的,但收益率高的產品未必適合自己,因為風險也會一樣高。產品往往會給出預期收益率,但這和真實的收益率並沒有絕對關系。股票類產品的預期收益率都比較高,但最后能不能賺錢還得看股市臉色。

  不要輕易向銀行露富

  越是富有的客戶,銀行從他身上可能獲取的利益也越高。在利益的驅使下,個別銀行工作人員可能會鋌而走險,向客戶介紹能讓自己提成高的產品,或者別的不正規金融機構的產品,甚至通過不合法手段騙取客戶利益。

  和銀行做交易,而不是和銀行員工交易

  國內的銀行都是值得信賴的,但這並不代表所有的銀行員工都值得信賴。你和銀行做交易,並不是和銀行員工做交易。一旦發現銀行員工有越權、異於尋常的舉動,警惕之心不能沒有。

 

(責任編輯:朱瑤、劉陽)

相關專題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