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幸吃了毒丸怎麼辦
文/本刊記者 風大寶
多年來,理財產品誤導事件層出不窮,而維權一直都十分困難。如果購買理財產品時被銷售人員誤導,等發現產品與銷售人員當初說的不一樣時,多數人都會不知所措。這種情況下,相關單位都喜歡踢皮球,就是不給你解決問題,當初的業務員要麼下落不明,要麼被當成“替罪羊”開除了事。而你的錢想要回來可得折騰一番了。
1.我們很不利——信息不對稱吃大虧
買了理財產品,當初業務員說得真真的,多高多高的收益,低風險,最后怎麼賠了那麼多錢呢?或者本來是去存款,可為什麼買了份保險結果取不出來呢?當初說的不是“利息更高的存款”嗎?你找到當初的金融機構想討個說法,毫無疑問,你失敗了。為什麼呢?
首先,如果購買了理財產品,你必定要在合同上簽字,這一簽字可不要緊,法律上証明了你對合約的認同,這下可好,白紙黑字,找誰說理?
再者,你當初被誤導或欺騙,必然對理財產品不了解,無論是晦澀難懂的合同,還是所謂預期收益、風險、流動性、發行機構或者投資標的,對你來說都如同天書,和大多數人一樣,在你腦海中隻存在活期定期、利息、存幾年、保不保本這些簡單的概念。以至於完全想不出當初騙你的那個人在什麼地方做了手腳,怎麼就被忽悠了呢?
在P2P網絡貸款領域,還有更令人頭疼的情況,由於網絡借款大多沒有借貸雙方一對一的合同,而“借貸合意”又是証明借貸關系的核心因素,投資人想証明自己借出過資金都十分困難。
2.我們怎麼辦——尋找各種証據
想要維權,必須証明自己當初被誤導了,一切都需要証據。
錄音錄像。因為很少有人在買理財產品時會特意錄音,一般情況下是拿不出這種証據的,事實上,由於大多數誤導發生在銀行,所以多半會被監控錄像拍到,聲音則有可能一起錄下,遺憾的是,如果沒有立案的話,銀行一般會拒絕提供監控錄像。然而,一旦擁有這種証據,形勢立刻就會逆轉,作為一種預防措施是非常合適的。
其他記錄。如果實在沒有錄音,隻能退而求其次,如果保留了購買產品時的相關文件,比如宣傳頁或利益演示之類,或許可以通過當初留下的筆跡証明銷售人員描述過的一些內容,但這種証據同樣難以找到。
是否被代簽字?某些金融產品在銷售過程中不僅需要一個簽名而已,還需要客戶簽署表示了解風險或其他內容的文件,比如保險產品會要求客戶親筆在合同中書寫“了解收益是不確定的”這樣一段文字,而誤導你的銷售人員很有可能並未讓你書寫,那麼情況一定是你被代簽字了。這時可以主張自己並未被銷售人員提示過風險,當代簽字被確認之后,事情就好辦了。這個道理適用於其他“該有的東西卻沒有”這類情況。
電話回訪也有錄音。買了保險產品除了要額外寫一段話,在猶豫期內保險公司還會進行電話回訪,從而了解你是否真的知道相關風險,遺憾的是大多數人對回訪電話都是敷衍了事,對方說什麼都是“嗯”的回答,由於回訪電話都有錄音,反而成為對自己不利的証據。但有一種情況另當別論,即回訪電話本身就有違規問題,比如並沒有明確告知風險。
3.誰能管這事兒——投訴
不管有沒有証據,投訴是一定要做的。最有效的投訴是找監管單位,比如証監會、銀監會或保監會,甚至可以找人民銀行。各地的消協也受理有關理財產品誤導的投訴,當然也可以通過訴訟手段維權,或者直接去公安機關報案。重要的是找到這些有效並專業的機構為自己提供幫助,因為直接聯系銀行或保險公司得到的效果往往不理想。
相對來說,針對保險產品誤導的法律法規是最多的,對銷售過程的規范也最為嚴格,在專業機構的幫助下,找到誤導的証據要比其他產品容易。
4.留個心眼——做好防范措施
總而言之,真正能夠避免問題的方法有兩個,一個是提高自身的辨別能力,不輕信銷售人員各種口頭承諾和花言巧語,對產品的風險要有明確認識,要認真閱讀理財產品的宣傳材料,有疑問時應及時與客服或銷售人員對質,對一切需要簽字確認的文件要仔細核對,不能敷衍了事。另一個就是提前准備好應對措施,保留錄音錄像,書面文本做好標記,保留好合同、相關解釋說明和宣傳材料。同時主動索取能夠為自己提供保護的証明或條款,重要條款內容最好要求金融機構給予書面解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