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離理財毒丸:去銀行辦理業務五大注意事項【2】--財經--人民網
人民網>>財經

遠離理財毒丸:去銀行辦理業務五大注意事項【2】

錢經

2013年02月05日15:46        手機看新聞

  毒丸是這樣炮制出來的

  文/本刊記者 張起靈

  如果你進了一家衛生條件不好的餐館廚,你可能再也吃不下這家餐廳的食物﹔如果你知曉某些金融機構是這樣設計理財產品的,你可能會冒出一身冷汗。

  就像計算機水平越先進,電腦病毒就會越多一樣,理財市場越發達,坑爹的理財毒丸也會越來越多。理財毒丸不同於假冒偽劣商品,它被層層的專業金融術語包裹著,更像是一個誘人的禮物。

  在專業的金融術語面前,就連高素質的美國人民都被旁氏騙局騙了,更何況是剛富起來的中國人。

  作為理財者,不能因廢食。搞清楚理財毒丸的炮制過程,不管畫有多濃的妝,這些毒丸在你面前就如跳梁小丑一般。

  1.惡意毒丸:最毒莫過人心

  毒性:●●●●●

  代表作:中鼎財富投資中心入伙計劃,天合財信私募理財

  毒丸的毒性也分三六九等,最毒的莫過於惡意毒丸。

  這類理財產品的創立者,人品都有問題,他們最初設計這款產品的目的,就是為了騙錢,但自己並沒有騙錢圈錢的資本,於是隻好造假,設計出吸血鬼一般的理財產品。萬一賺了錢,那是自己的﹔虧了錢,就是大家的。

  無論是震驚全國的華夏“私售”中鼎產品事件,還是在2012年夏天披露的天合財信私募理財,都屬於產品創立者一開始就抱著“欺詐”的目的,通過設立理財產品的方式來圈錢。

  如果說這兩者之間有不同,中鼎產品的設計運作思路是,公司缺錢出現了財務漏洞,於是借口要投資幾個項目,設計一款股權投資類產品(即常說的PE),然后包裝成“看似十分正規”的固定收益類信托產品,再找銀行的工作人員銷售出去。之后圈到的錢自然沒有用到那幾個項目,而是用來填補公司的財務窟窿。投資者看似是買了一款可以穩賺的固定收益產品,實際上卻是把錢借給一個河南的商人救急了。

  天合財信私募理財,干脆連包裝也懶得做,直接設計一款投資海外的私募產品,假借中國銀行和瑞士銀行給自己做虎皮,然后把產品的收益率吹得像神仙一樣,每年至少60%,甚至每月10%﹔因為產品本身問題太多,隻能通過熟人找熟人的關系,把產品銷售出去。投資者買了這樣的產品,除非天合財信撞了大運,在海外市場暴富,否則投資一定打水漂。

  解毒:越是毒的理財產品,其產品本身的破綻越多,要麼是不符合常規的產品設計模式,產品條款矛盾重重,要麼就是低風險高收益,不符合市場的基本規律。同時,不論是銀行員工,還是身邊的熟人,如果突然讓你感覺有很大的便宜可以佔,提防之心需要馬上提起。

(責任編輯:朱瑤、劉陽)

相關專題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