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產品缺陷毒丸:
毒性:●●●
代表作:渣打銀行“聚通天下”代客境外理財系列
哪怕是善意的、嚴格執行各種風險控制制度、有明確投資標的的產品,也會存在一種風險,那就是產品本身的設計缺陷。
銀行理財產品一般是按照“選擇投資標的——確定投資策略——估值方式——風險監測——最終產生預期投資收益”這一流程設計出來,然后賣給投資者,等到產品期限結束,再把本息付給投資人。
銀行把理財產品賣出去后,在投資期限內,產品的設計中可能不會包含主動調整和修改產品投向等內容。如在3A級企業債的一年持有期內,中間出現一款漲勢更好的3A級債,即便知道購買此債會有更好的收益,銀行也不會主動調整。
同樣的,在產品投資期限內,如果發現此款產品有虧損的可能性,但是如果在投資策略中沒有明確標明,銀行可能也不會主動修改。
這就會造成在產品的存續期間,市場上出現的新獲利空間,產品無法去捕捉,出現的虧損問題,產品也無法停止或回避。之所以現在的理財產品會出現這麼多的問題,在設計中沒有把風險對沖設計進去是原因之一。
外資行中的結構性產品會做一些簡單的對沖設計,如以本金收益購買期權博取高收益等。但是一些復雜的對沖手段也很少運用,而中資行的產品中幾乎很少加入風險對沖設計。
如果說僅是由於產品的設計水平問題導致收益率偏低,這還可以接受,畢竟很少會有十全十美的產品。但是如果銀行設定模糊的產品條款,並對條款的理解隨時做出有利於自己的更改與理解,那投資者就更是有苦難言了。典型的例子正如購買了渣打銀行“聚通天下”代客境外理財系列產品的宋文洲,在花了1億元購買了這幾款“專門為其定制”的產品后,宋文洲發現產品出現巨額虧損,並要求贖回止損,但銀行方面卻以自己對產品的理解為基礎拒不執行,從而導致更大的損失。雖然最后法院判決渣打銀行賠償5300萬元,但宋文洲3年的官司所耗的精力可想而知。
解毒:對於產品條款不同於常規產品的“創新類”產品,需要多留神。如果弄不懂這個產品,或者不能夠把產品風險的承擔落實在紙面上,最好還是敬而遠之。
4.旁氏毒丸:騙局能持續多久?
毒性:●●
代表作:所有不知具體投資標的的理財產品
哪怕是最常見、正規的銀行理財產品,可能都難脫旁氏騙局的陰影。
很多投資者從銀行購買理財產品,知道這個產品的收益率、是否保本,但對於這款產品的投資標的是什麼,卻並不清楚。不僅投資者不清楚,就連銀行的銷售者也不清楚,乃至產品設計者也認為“投資者沒必要知道具體的資金投向,那太復雜了”。對於銀行而言,幾乎所有的理財產品都屬於自己的大資金池,銀行通過銷售理財產品吸納來的資金,被放到這個資金池中。隻要這個資金池維持良性運作,理財產品就可以順利兌付。從資金池設計出來的許多產品,其投入和收入並沒有直接的聯系,更多是銀行在進行“分配”。
有了這個資金池,銀行可以很好地玩一個時間差的游戲。投資者的錢不管是長期還是短期,總是有進有出,但對於銀行來說,就形成一個相對穩定的長期資金。把這些資金用於長線投資,就能獲取比短線投資高得多的收益,但銀行要付出的資金成本,卻很多是短線資金的成本,價格便宜。
這種操作的特點顯而易見,方便了銀行進行操作,為銀行隱藏了投資風險,同時依靠借短用長,可以博取超額收益。但是,一旦有一款產品出現重大虧損,銀行資金池就有撐不下去的可能性,也就會影響到資金池中的其他所有產品。這也就是常說的旁氏騙局。
解毒:太多的銀行理財產品都存在這種操作。因為是銀行自己的產品,隻要明確是保本的,就意味著剛性兌付,銀行必須還本付息所以目前看來並不存在風險。但這種運作模式對於整個金融市場來說,卻有著巨大的風險,甚至導致金融市場的連鎖崩盤。
5.信息毒丸:
毒性:●●●●
代表作:把保險當作存款賣
一個產品本身含有毒性還不是最可怕的,更可怕的是產品銷售中,把毒性完全掩飾起來,當作是營養豐富的靈丹妙藥出售。這其中銷售人員的信息誤導最關鍵,我們稱之為信息毒丸。
接下來幾篇文章中,本刊記者以暗訪的形式,從銀行、証券、保險等方面探究,信息毒丸是怎麼產生的。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