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的圈子
2013年大熱的電影《當北京遇上西雅圖》可以說比較經典地勾勒出兩位不同階層的中國移民,吳秀波扮演的郝志,在國內是醫生,移民到美國無所事事,隻能靠打打散工度日。湯唯扮演的文佳佳,是一位國內富豪的女友,可以理解為白富美,在美國生孩子之余,同樣無所事事,一味地享受生活。
郝志和文佳佳其實很類似兩種不同的移民,前者是類似技術移民,主要都是具有一點知識技能和文化層次的中產階級,后者是典型投資移民,無他,錢多。他們兩人都無所事事,但最本質的不同在於,郝志在國內是屬於標准中產的醫生,有尊友,有技術,有社會地位,但到了美國這些全部都化為烏有了。而文佳佳在國內是隻沉浸於物質生活的有錢人,到了國外,以后除了環境發生變化外,這種生活本質並沒有差距。
大騏也表示,在加拿大,存在新老華人移民之間的矛盾。老華人移民往往是技術移民,雖然過的也沒什麼不好,但看上去有點“落魄”。“整天盤算騙牛奶金,揩政府油,穿得特屌絲,這是不少老移民個人的印象。其實他們不少人原來在國內都是精英,高學歷,高技術。”他說。
新移民則主要指國內來投資移民者,很多都是年輕人,富二代。新老移民互相看不慣,新移民覺得很難和老移民溝通,覺得他們思想陳舊,無趣。老移民看不慣新移民花錢大手大腳,甚至有一種“不就是貪污來的錢嘛”的心理。
籠統的中國富人移民這個概念,其實並不存在。盡管往英美加澳都有一個移民門檻,但是跨越了這個移民門檻的中國人,其實也分了三六九等。盡管大家都可以支付幾百萬的投資移民金額,但是家資幾千萬和幾億者,家資幾億和十幾億、幾十億者,又有完全不同的生活概念,實在無法等量而觀之。
移民英國的張銳(化民),有著各式各樣的華人朋友。據他觀察,同樣是投資移民英國的人,有些人非頭等艙不坐,非五星級酒店不住﹔一些人雖然也跨過了移民門檻,也有著大房子好車,但處處要精打細算。他們之間的生活狀態也是完全不同的。甚至說,對有些移民者來說,一旦移民,就隻能踏踏實實地呆在國外了﹔對有些移民者而言,他僅僅在檔案上“移動”了,至於真身,到底是在倫敦喂鴿子,還是在馬爾代夫看海,就沒人知道了。
移民的區域也有學問,也會帶來很不同的生活。在溫哥華、倫敦、洛杉磯、悉尼、墨爾本這些大城市的移民者,一般也過著大城市的生活,享受著這些非常成熟、具有悠久歷史的發達國家大城市。他們的思鄉情結會因為這些都市的資源集中而相對淡化。比如中餐就是如此,基本在這些國外大城市沒有吃不到的中餐種類。在溫哥華甚至連銀行、電信都有中文服務。如果他們又來自國內的非一線城市,那麼國外的生活體驗就會非常好。
另外一批移民者,可能選擇的是美國的內陸州,又或者加拿大較北部的地區,如愛德華王子島等等。那裡相對荒涼孤寂的生活,會加深他們的思鄉情結。同樣,如果這些移民者又來自北上廣深等國內的大都市,他們的異鄉體驗會變得更差。
當然,無論錢多還是錢少的移民,在承認發達國家的優點上還是一致的,那就是自然環境好、食品安全有保障、社會穩定。最重要的是,所有東西的性價比很高。大騏曾有親戚早年移民美國西雅圖,回國后有一種農民進城的感覺。酒店、商場、餐廳……都那麼金碧輝煌。但久了也發現,商場裡的東西貴得離譜,很多東西硬件用錢砸出來了,軟件卻遠遠跟不上。
“就說私人醫院這個東西,國內其實是又貴又差,但你在國外,真的有錢,享受到的醫療是相當好的。”張銳對此解釋。
“武功”全廢
無論是大騏還是萬青,他們都還是生於改革開放以后的年輕人。很早就開始接觸國外文化和事物。他們的經濟來源是他們的父輩,但對於這些父輩來說,移民到國外則有其難言的痛苦。
“我爸來,就昏睡兩天,再三表示以后打死都不來了。”大騏笑談他涉足房地產的父親在國外略帶窘迫的經歷。
對於老一輩中國富人來說,要適應國外的生活,卻不僅僅是簡單的“語言”而已。最重要的在於,他們和國外有著格格不入的兩種生活理念。
中國富人不習慣國外有方方面面,其中一點是,很多富人還是習慣用“人來解決問題“,往往前呼后擁的他們,有什麼問題一般都找自己的下級來處理,秘書、助理以及國內各種慣常以人海戰術解決問題的服務理念,到國外,往往就不存在了。
什麼都要自己來,是很多中國富豪過不了的一關。買到了大宅,等要裝修了,發現很多東西都要親力親為來弄。國內家裡屋頂漏水,水管堵了,一個電話企業或者小區工作人員就上門了。但是在國外,這些人工服務非常昂貴不說,往往還要排期。
固然如果錢足夠多,在國外也可以使用人工服務,但到底感覺和國內還是有點不同,多多少少可能打點折扣。沒有被保姆、秘書、保安、下屬簇擁的感覺或許也讓一些富豪覺得挺向往,但正如電影《甲方乙方》裡那位吃膩了龍蝦、象拔蚌想過過窮人生活的土豪一樣,這樣的生活多持續幾天,這些富豪們就很難熬了。
缺乏人工服務還不是最難過的關,最難過的部分是社會關系的喪失。富豪們作為國內的成功人士,處處有關系,也可以享受到關系帶來的便利。熱門飯店可以一個電話和熟悉的經理訂位﹔身體不適可以找熟人進好醫院,住好病房,甚至直接結識醫生﹔出門在外到處有朋友的照顧和接待。總之,形形色色的關系,雖然不是明碼標價可以用錢買的,但都和金錢、權力等資源密切相關。
然而在國外,這一切都會消失。盡管很多人認為發達國家是注重規則的社會,但實際上關系依舊在社會上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所以很多富豪即使攜帶重金,他們會發現很多東西無法用錢買到。
排隊太久不耐煩了,和子女說,你去商量一下能不能提前。但是在西方環境下長大的年輕人卻完全不知道如何去“商量”,父母又不懂英語干著急,許多富裕華人移民家庭為此大吵一架著頗有人在。
用大騏的話來說,那些年齡在40、50、60歲的中國風雲人物到了國外,“簡單來說,就是武功全廢,變成個痴呆老頭了。”
除了這些問題外,如飲食不習慣,風俗不同等等也是原因。當然語言和沒有朋友是最關鍵的。2013年曾發生華人老人移民美國后,因為過於孤獨產生心理問題后殺害兒媳的家庭倫理慘案。出事家庭屬於技術移民,並非富人,但正因為不是富人,導致沒有退路回國(因為國內房產已經出售),對於那些富人來說,他們大部分在國外也就是游轉一圈,拿到身份或綠卡后,依然大部分選擇回國,這也是目前一些國外政府對華人投資移民不滿的原因。
真正那種甘於克服這些問題,前往國外常呆的富人,普遍是那種安全感非常不足的人。一位來自中國西部某大城市老板就是這樣的人,盡管他在國外也有著種種難受的地方,但他一些生意伙伴卷入了一些當地的腐敗案件,導致他驚恐不已,在這種情況下,移民成為他唯一的選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