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富民強國新目標啟程【5】--財經--人民網
人民網>>財經>>理財頻道

向富民強國新目標啟程【5】

2012年11月13日08:28    來源:瞭望新聞周刊    手機看新聞
  在胡鞍鋼看來,人類在現代化道路上經歷了四次工業革命:1750∼1850年的第一次工業革命,中國是旁觀者﹔1850∼1950年的第二次工業革命,中國是落伍者﹔1950∼2000年的第三次工業革命,中國是追隨者。

“轉方式”刻不容緩

張軍擴及其研究團隊分析了許多推進現代化失敗國家的案例,結果顯示,導致現代化未能取得成功的原因多種多樣,比如,有的是由於國內社會政治動蕩導致發展過程受阻,有的是在經濟對外依賴較大情況下受到外部因素的嚴重沖擊,有的是由於自主創新能力較弱長期處於國際產業價值鏈的低端,等等。“但深入分析可以發現,關鍵是其發展方式沒有及時作出調整。”

他認為主要表現為兩方面,一是在經濟增長已經跨越最初的啟動階段、傳統競爭優勢開始減弱的情況下,由於經濟發展的戰略、政策及相應的體制未能及時作出調整,使得新的競爭優勢遲遲未能形成,從而導致發展動力不足﹔二是由於經濟和社會政策未能隨經濟發展階段和利益格局變化而適時變化,導致國內區域之間、群體之間收入差距過大,財富分配極不平衡,社會矛盾激化,從而引發國內社會政治動蕩。

轉變發展方式是現代化進入一定階段后各國普遍面臨的挑戰,中國如果能夠成功應對,就可以保持現代化進程的連續性,就能突破“中等收入陷阱”這個制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最具挑戰性的瓶頸。因此,在談到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時,胡錦濤明確指出:“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是關系我國發展全局的戰略選擇。”

“這是黨中央對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認識不斷深化的結果。”中央文獻研究室第五編研部副主任何樹平說,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是我國經濟社會領域的一場深刻變革,一方面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問題復雜、涉及面寬、任務艱巨,不是輕而易舉、短時間能完成的﹔另一方面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對未來影響深刻,必將帶來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變化。

在他看來,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更是一項豐富復雜的系統工程,“不僅與生產力有關,也與生產關系有關﹔不僅與經濟基礎有關,也與上層建筑有關。涉及到發展的理念、目的、戰略和途徑,涉及到發展的質量、結構和效益,涉及到各個方面的切身利益,涉及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完善和發展,關乎科學發展觀能否真正得到全面貫徹和落實。”

因此,“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既是一場攻堅戰,也是一場持久戰,必須通過堅定不移深化改革來推動、來落實。”按照何樹平的理解,正緣於此,黨中央把“十二五”時期明確定位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深化改革、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攻堅時期。”

也就是說,隻有堅定不移地深化經濟體制、政治體制、文化體制、社會體制以及其他各方面體制改革,形成充滿活力、富有效率、更加開放、有利於科學發展的體制機制,形成有利於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制度安排,才能在“十二五”實現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新突破。

胡錦濤同志尤其強調改革開放的歷史經驗,“改革開放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必由之路。要始終把改革創新精神貫徹到治國理政各個環節,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改革方向,堅持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不斷推進理論創新、制度創新、科技創新、文化創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創新,不斷推進我國社會主義制度自我完善和發展。”

從這個意義上講,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已經成為我國贏得未來發展先機的關鍵。為此,胡錦濤同志曾多次用“刻不容緩”和“當務之急”給予強調。

何樹平還談到,在實踐中,可以明顯認識到一些總量目標相對容易實現,但涉及經濟結構調整、經濟增長質量、社會事業發展的目標實現難度較大,“解決不協調不平衡問題必須付出更加艱苦的努力。”同時,隨著我國經濟社會不斷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廣大人民群眾對生活質量的要求不斷提高,對干淨的水、新鮮的空氣、優美的環境等方面的要求越來越高。“這些都需要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才能實現。”他說。

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戰略深意遠不止於此。“近三百年的世界現代化史,就是一部發展方式更新史。”回顧這一戰略思想的形成和不斷深化,何樹平認為,把以科學發展、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作為“十二五”乃至更長時期的主題、主線,將實現繼三十年前實行改革開放推動經濟體制轉型之后的又一次歷史性大轉型,“不僅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打下堅實的基礎,還必將會對我國由工業大國向工業強國轉變,發展中大國向現代化強國轉變,到本世紀中葉基本實現現代化,進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產生重大而深遠的影響。”

(責任編輯:賀霞、朱瑤)

相關專題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