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1月10日10:36 来源:人民网-财经频道
对于销售额在100亿~2000亿日元左右的中型汽车部件厂商而言,2012年是潜心探寻“后中国战略”的一年。最近10年,日本汽车部件厂商最积极的举措是进军中国市场。现在则告一段落,各企业纷纷开始向中国以外的新兴市场国家进军。
不过,能够成为“后中国”的候选国家有很多。因此,经营资源有限的核心部件厂商想出了多种方法。下面就从“人才·设施·资金”三个角度介绍其中的部分措施。
人才——利用有限的人才进军海外
4年内在5个国家建立工厂,但只有一名设计人员——打算以这种魔术般的体制和速度进军新兴市场国家的是悬挂部件厂商万宝井公司。
万宝井的墨西哥工厂
万宝井于2010年4月宣布在中国建设第二家工厂,该工厂已于2011年10月投入使用。2011年12月,万宝井又进军印度。该公司计划2013年内在印度尼西亚、2014年之前在泰国和墨西哥建设新工厂。这些工厂从布局到引进的设备全由1名设计人员设计。
能够实行这么大胆的战略,肯定是有其特殊策略的。那就是万宝井在这五国的工厂全部采用通用的工厂面积、道路长度、设备配置、工具乃至灭火器放置位置。万宝井社长佐藤和己称,如果产能相同,“可以复制中国工厂的设计图,直接作为印度尼西亚工厂的设计图”。因此,只需一名设计人员即可。
这样做的好处不仅是可以减少工厂建设相关人数。由于是“复制工厂”,考虑的问题也大幅减小,可以缩短工厂投入使用前的时间。从计划建设印度尼西亚工厂到拿地到工厂投入使用预计只需1年半时间。这是引进“复制工厂”前的大约一半。因此,该公司提出了4年内进军5国的魔术般的计划。
设施——打造小型工厂
设施方面,各企业采取了打造“小型工厂”的措施。比如生产螺旋弹簧和稳定器的日本中央发条公司。以前的生产线如果年产量低于20万台就不盈利,为了进军新兴市场国家,该公司开发出了以原来四分之一的5万台量产规模就可盈利的“小型生产线”。
日本中央发条是丰田公司出资24.5%的厂商。最近,丰田投资的各部件厂商都在打造“小型工厂”。除生产轴承的大丰工业公司、生产轮胎的中央精机公司、生产消音器的双叶产业公司等企业之外,丰田本身作为“部件厂商”,也准备将发动机工厂的盈利生产线缩减到原来的一半。日本中央发条可称得上小型工厂的始祖。
中央发条的小型生产线
日本中央发条社长高桥德行称,之所以在爱知县的藤冈工厂打造产能为原来1/4、即年产5万台就盈利的“小型生产线”是出于“危机感”。在向新兴市场国家进军时,就连丰田对大规模投资也非常慎重。
比如,丰田于2012年4月在俄罗斯工厂实行两班倒工作制增加了产能。即便如此,也最多年产5万台。高桥把这5万台的产能视作与丰田在新兴市场国家建设工厂的一个标准。高桥称,“像原来那样以大量生产为前提的生产线”是行不通的。该公司计划2013年首先进军印度尼西亚。
为了实现小型生产线,日本中央发条改变了以往的生产方式。采用“单个流动”。原来以几百个为一批生产的螺旋弹簧和稳定器在新生产线上单个流动生产。并改变了思路,认为虽然不能大量生产,但能按生产车辆的速度生产螺旋弹簧和稳定器就足够了。
资金——通过合资公司减少投资额
为减少资金、也就是减少投资额,各企业采取的措施是与其他公司合作。大多是成立合资公司,与其他公司分担工厂投资。有效利用了这一措施的部件厂商是生产座椅用氨酯产品等的东洋佳嘉公司。该公司与包括墨西哥当地氨酯部件厂商在内的4家企业成立了合资公司,与独自出资相比,投资额减至1/20。
东洋佳嘉单独进军墨西哥需要15亿~20亿日元。但该公司的销售额只有100亿日元左右。如果投资失败,公司可能会倒闭。因此,该公司与多家厂商成立合资公司分散了投资,并利用了当地厂商的现有设备。由此,只需1亿日元即可进驻墨西哥。
东洋佳嘉的墨西哥工厂
生产车门周围等使用的橡胶密封部件——密封条的西川橡胶工业也充分利用了合资公司。该公司决定进军墨西哥是在大约10年前。该公司只对长年合作的同行——美国Cooper Automotive公司的墨西哥工厂出资了20%。
西川橡胶副社长山正文治说,当时的墨西哥“全部是美资整车厂商”,日资部件厂商不容易进入。尽管如此,西川橡胶仍决定出资是因为看好墨西哥的未来。当然,暂时无望获得巨大的销售额。因此,为了避免投资失败而伤及公司,控制了出资额。
虽然出资额小但出手早,现在获得了收益。2011年,客户马自达决定进军墨西哥。几乎与此同时,西川橡胶工业以出资比例占8成、Cooper公司占2成的主导权,决定新建工厂。山本说,因为从10年前就从事墨西哥业务,所以“了解了该国特有的劳务及商业习惯等”。(日经技术在线!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