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03月14日00:47
——中国对开发有机EL显示器的积极性似乎比日本还要高。为何要如此致力于有机EL的开发呢?
梁:因为吸取了在LCD领域落后于日本和韩国的教训。正如我刚才所说,目前中国正在LCD领域拼命追赶日本和韩国,但在技术上还存在差距。与在LCD领域紧追不舍相比,中国对挑战新技术更加积极。
另外,目前韩国在新一代显示器技术有机EL方面领先一步,不过我们跟韩国的差距会越来越小。为此,国家也采取了扶持政策,加快了研究速度。
——有机EL显示器什么时候能实际开始量产?
梁:听说京东方和天马微电子的5.5代生产线可以在2014年上半年开始量产。另外,上海和辉光电也宣布其4.5代生产线将在2014年上半年开始量产。
——如果能按计划推进,除了大型液晶显示器外,有机EL显示器也将大量在中国生产。那么,配备这些显示器的产品市场今后在中国会如何扩大?
梁:市场对显示器的需求正在逐渐变化,这种情况不仅仅出现在中国。首先,关于需求的增长,短暂的爆发性增长势头已经消退,每年两位数的快速增长时代已经结束。最近几年的增长率都在5%左右。
尤其是个人电脑用显示器,从2012年前后开始就不再增长了,2013年开始减少。而平板电脑和智能手机的需求开始快速增长,因此有机EL显示器正好适合这种需求。至于市场规模有多大,我想还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看清楚。
共同探索新用途
——目前显示器的增长市场是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那今后配备显示器的产品中还有特别值得期待的吗?
梁:这是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虽然业内都对新市场感兴趣,但很难给出明确的答案。
2013年秋天,在日本举行的显示器相关展会上,我跟友达光电的社长在一起时也谈到了新市场。友达光电好像正在探索新的用途,比如开发可透过显示器看到背面的透明显示器和细长显示器等。
说起采用透明显示器的例子,京东方与海尔合作,在展会上展示过正面配备透明显示器的冰箱。因为是透明的,所以不用打开冰箱门就能确认里面的食材,另外,由于是触摸面板,还可以对冰箱里的食材作登记,而且会向用户提示能利用里面的食材做什么菜等,非常智能。提高这些现有家电产品便利性的用途可能会开拓新的显示器市场。
在1月份于美国拉斯维加斯举行的家电展会“消费电子展(CES)”上,大型、4K及8K高清、曲面(柔性)等成为热门话题,让人感觉显示器行业在不断推进技术革新。日本在可穿戴应用的开发方面领先一步,不过我觉得中国企业也能追上日本。
——目前中国的智能手机厂商正在飞速成长。他们对显示器有什么要求?
梁:说到中国的手机厂商,中兴、华为、宇龙通信、联想被称为国产手机四大品牌。最近,小米的增长势头也非常强劲。
他们通过研究苹果的iPhone以及日本和韩国厂商的智能手机提高了实力,而且感觉已经快追上前者了。
另外,他们通过在中国生产降低了成本。从这一意义上来说,中国智能手机市场也通过专注于低端产品实现了快速增长。因此,对显示器企业的成本要求当然会非常严格。
希望培育周边产业
——您如何看待中国显示器产业目前的实力?
梁:面板产业是集中度非常高的产业。生产基地基本集中在韩国、中国大陆、台湾、日本。生产份额方面,韩国应该占将近50%。厂商的份额也一样,排名第一的是LG,第二位为三星,第三位是群创光电,第四位是友达光电,京东方排在第五。
不过,中国虽然作为生产基地拥有较高的份额,但在供应链环境方面还差得远。包括材料和部件在内,中国尚未形成周边产业。这方面应该学习拥有大量优秀的材料厂商和部件厂商的日本。
另外,外商、尤其是日本部件厂商和材料厂商在中国的投资最近几年迅猛增加。液晶屏和玻璃基板等核心部件也有在中国生产的计划,从推动中国的供应链发展的角度而言,我们是非常欢迎的。
——具体都有哪些厂商在中国投资?
梁:例如,DIC投资在青岛市建设了TFT液晶新工厂。液晶玻璃基板方面,旭硝子正在昆山市和深圳市建厂。另外,日本电气硝子计划2014年内在广州启动玻璃加工基地。玻璃方面,虽然不是日本企业,康宁也在中国拥有工厂。偏光板领域,住友化学正在建厂。LG的偏光板工厂已经开始量产。
——关于显示器产业,您希望中国和日本今后怎样合作?
梁:关于这点我也一直在思考。首先来简单汇总一下两国显示器产业的情况吧。
前面我也说过,中国显示器产业的特点就是市场大。另外,中国政府在积极扶持,资金方面完全没有问题。大型银行和金融机构也在关注显示器行业,而且,这个行业有很多专业研究人员和大学毕业生。中国拥有诸多有利因素。
那么日本的情况又如何呢?日本的市场比中国小,而且今后无望大幅增长。另外也没听说政府在扶持。
不过,日本在设备及材料等领域积累的技术无人能及。虽然中国近年来也在积极进行研究开发,但依然无法轻松追上日本。我2013年去日本时,拜访了日本显示器公司和部分设备及材料厂商。无论是研究设施还是生产设备都非常棒,拥有惊人的技术实力。
因此,中国和日本可以相互取长补短。实际上,我刚刚也提到过,日本的部件和材料厂商有很多都在中国建设工厂,两国企业正在推进合作。(作者:木村 知史,日经技术在线!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