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财经>>财经专题>>中日技术产业信息网

日本式的“降薪“是导致日本经济崩溃的罪魁之一【2】

2013年01月16日08:54    来源:人民网-财经频道

这背后究竟发生了什么?

答案是工资减少与通缩导致经济螺旋式下滑的构造日趋严重。

“从雷曼危机爆发后的2009年4月开始,管理层一律每月减薪4万日元,全年累计为48万日元。我还遭遇了降级,薪水又减少了100万日元。”

2012年夏季前一直在某大型汽车企业直属的销售公司担任汽车修理部门课长的西田博志(化名)带着遗憾的口吻喃喃自语。

受到雷曼危机的影响,该公司隶属的汽车企业2008财年(2008年4月~2009年3月)遭遇了重大打击,在日本国内的销量比上年减少了15.1%,全球销量也减少了9.5%。这当然直接影响到了西田所在公司的业绩,该公司采取的对策便是削减成本,尤其是压低人工费。

开篇提到的境田所在的公司主要是通过支付退职补贴、募集志愿退职者的方式减少人工费,而西田所在的公司则是通过“各种各样的手段压低人工费”,其中包括了调派、转职、降低评级等等。

西田在2009年4月调往关系公司之时,也从一线的课长成了孤家寡人的专任课长,西田透露,“而且,在每半年一次的业绩评定中,‘部下指导、培训’等过去的项目也继续保留”。

“工资和新员工一样”

结果,西田的评价越来越差,到2011年4月已经降到了专任课长中最低的资格。这直接导致了工资直线下降。

但无论是境田还是西田,在职场上的人际关系都不算特别差,之前的业绩也并非不好。尽管如此,二人依然成为了降级和降低评价的对象,由此可见,最近日本企业的减薪不择手段,而且涉及范围广。就像西田所在公司的情况一样,因为业绩恶化,除了大范围减薪之外,公司还会进一步降低部分员工的工资,压低总人工费。

曾任德国证券公司策略分析师及副总裁的武者调查公司代表武者陵司这样指出:“日本经济长期停滞的最大特点是工资持续减少。实际上,工资从1990年代中期开始就已经止步不前,进入2000年代后开始下跌。这都与日本开始出现通缩征兆并全面爆发的时期重叠。”

这是因为,减少工资有可能是导致日本经济“通缩”顽疾的重要因素。自民党重掌政权,会实施大胆的货币宽松政策,但就目前的情况而言,单靠货币宽松无法摆脱通缩。

“减薪”的形式并非只有境田和西田碰到的直接减薪一种。包括工厂向海外移转造成产业空洞化、电子产业“输掉”国际竞争力等在内,关闭日本国内工厂等裁员措施对于减薪也影响巨大(参照上表)。

2012年10月19日,索尼公司突然宣布将于2013年3月底关闭位于岐阜县美浓加茂市的索尼美浓加茂工厂(由索尼的子公司索尼EMCS经营)。听闻这则消息,一位女员工担忧地说道:“大幅减薪恐怕避免不了。要做好工资跟新员工一样的思想准备。”

在消息发表之前,几年前还有4000人之多的员工就已经在慢慢减少,只剩下了大约一半,留下的约500名正式员工和1600名非正式雇员难觅出路。据说直到现在,剩下的员工大多也不愿调往其他地区,留下来的话,就算有职位,大幅减薪也无可避免。

1980年成立至今已有32年历史的老工厂也没能逃脱索尼在4年连续最终赤字(截至2011财年)之下实施的国内外万人大裁员。“越是大企业,长命的工厂越少了”,美浓加茂市商工观光课长渡边文喜长叹了一口气。

在叹息的背后,浮现出的是全球化与日元升值的影响渗透到日本经济的每个角落,令所有企业的行动都不同于以往以国内市场为中心的时代的现状。

日本总部工作难度升级

开篇提到的境田所在的建筑公司虽然是内需型产业,其实海外施工也是该公司强项。如果单纯是有价证券的估价损失,那么损失是暂时的,企业之所以纷纷着手削减人工成本,恐怕是源于雷曼危机引发的对于世界经济前景的担忧。西田老东家的母公司也是如此。这家汽车企业不仅在日本国内的销量低迷,在主战场美国市场,2008财年(截至2009年3月)的销量也比上财年骤跌了19.1%。

而且,从2008年秋季开始激化的超级日元升值不断逼迫企业削减成本。说起日元升值,从1980年代中期开始,日本企业一直蒙受着升值的威胁,进入1990年代之后情况更为严重。以1995年为例,可以代表实际购买力的汇率,也就是购买力平价为1美元兑换约175日元,而实际汇率却为1美元兑换94日元(均为年均数值)。

第一生命经济研究所首席经济师永滨利广称,在背负的成本接近购买力的2倍,人工费评价也翻番的情况下,“(日本企业)只能通过减薪削减国内的人工费,或是向亚洲转移,寻找更低廉的劳动力”。

1990年代初的泡沫破灭造成了房地产、股价等资产的价格下跌和低迷,使得需求缩小,从而催生出了通缩的萌芽,萌芽在日元升值和全球化之中萌发,进入2000年代后,随着工资的减少,通缩进一步膨胀。单就这10年来看,呈现出的是一种“日元升值及全球化→工资减少→通缩→工资进一步减少→通缩加剧”的构造。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在这种构造中萌生的“收入两极分化与通缩加剧”的机制今后还将更加严重。

生产电子材料、电池构件的住友化学公司的信息电子化学部门2011财年的销售额约为3000亿日元,其中约8成来自海外。6600名员工也有8成任职于海外子公司。

因为在10年前,日本国内还能占据一半,但在那以后,增长的主力成了海外。这本身也是全球化的一种体现,信息电子化学业务室部长松井正树说:“如今增长的源泉是亚洲等海外地区。”

然而,变化出现在内部。松井说,随着海外业务的扩大,在总部的工作中,“为海外子公司筹措资金和开展业务提供支持,在日本与海外子公司分别生产同类商品的情况下,按照库存和供货情况互通有无开始变得重要”。也就是说,为了引领世界,日本总部的员工在语言能力、法律制度、业务知识等方面需要具备高超的能力。

这样的例子如今并不少见。旭化成公司董事兼常务执行董事小堀秀毅指出:“对于全球开展的业务,现在重要的是日本的员工要更加专业。”当然,因为每个人能力有别,评价和工资自然容易拉开差距。

上方的表格是2009年以后美国各种学历就业人数的变化。SMBC日兴证券公司债券策略分析师岛津洋树指出,雷曼危机之后,明显的趋势是“就业向大学毕业及以上的高学历人群转移”。

从劳动生产效率来看,2000年以后,美国的增长率远高于日本,但就业的主力依然在向高学历人群转移。岛津说,这或许是因为“在与新兴市场国家的竞争之中,必须转向开发、生产附加值更高的商品才能生存下去”。

 

(责任编辑:值班编辑、庄红韬)

新闻查询  

新闻回顾

      搜索

产业/经营更多>>

能源/环境更多>>

机械/汽车更多>>

数码/IT更多>>

电子/半导体更多>>

工业设计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