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1月18日11:28 来源:人民网-财经频道
【相关新闻】
东芝2013年战略:推进B2B和个人电脑,致力于云电视和4K电视
自民党提出了依靠大胆的货币宽松政策摆脱通缩的方案,这样是否足矣?日本之所以摆脱不了恶性通缩,企业采取通过减薪等来削减成本的策略是一个因素。收入两极分化如今也扩散到了欧美和主要新兴市场国家,这些国家也显现出“日本化”的危机迹象。
工资减少导致通缩加剧——这样的“日本化”进程是否会在欧美经济中出现,使欧美也走入停滞的迷宫?
首先,与日本相比,美国的两极分化原本就更为严重。据说前1%的富裕层掌握着占整体25%的收入,拥有全美50%的股票。刨除雷曼危机发生后的2009年,2000年代的通货膨胀率高达2~3%左右,即便在发达国家中也属于偏高。
大和总研高级经济师近藤智也指出,分析美国是否会出现“日本化”需要注意几个重点。一个是“富裕层的消费是否会持续”。在雷曼危机发生后的2009年,前20%的高收入层的消费支出比上年减少了约3%,2010年也减少了约2%,1990年之后首度出现净减少。
然而,在收入税最高税率降至25%,股票等长期投资的资本收益(上涨益)和红利的最高税率降至15%的2003年,“在各收入层中,富裕层把减少的税收用于消费的比例最大,达到了35.6%”。也就是说,富裕层有可能把减税用于消费,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起爆剂。
如此一来,与财政悬崖相挂钩,如果美国总统贝拉克·奥巴马把夫妻年收入超过25万美元的家庭的红利税率从15%上调至最大39.6%的方针出现变化,情况或许会发生改变。
二是在差距拉大的情况下,就业者的劳动分配率(就业收入/国民收入)达到了历史最低水平。这虽然是与日本类似的压低中间层工资或裁员的结果,但也是提高生产效率的“种子”。如果能够把压缩的成本用于投资和新开发,陷入通缩螺旋的可能性就有望降低。反言之,如果二者都无法实现,情况或许会更加糟糕。
德国实际“减薪”
如下表所示,欧洲各国家在压缩就业者的工资上采取的方式各不相同。SMBC日兴证券公司的岛津指出,德国“在1990年代的经济低迷期,通过工作共享降低了实际工资”。从1990年代中期算起,除部分时间外,通货膨胀率大都维持在1%~1.5%,这一点与日本型近似,但因为实际减薪较早,在2000年代前期全球经济繁荣之时,德国呈现出了劳动分配率低→企业业绩提升的格局,之后,分配率又得到了提高。
现在,即将重走德国之路的,是在房地产泡沫破灭、欧洲金融动荡之中负债累累的西班牙。该国也已经开始着手降低经济低迷时通常应该上升的劳动分配率。整个2000年代的通货膨胀率高达3~4%左右,情况与日本相差甚远。如果能够避免债务危机,通过抑制成本减轻了负担的企业就有望发挥出剩下的余力。如果能够再次进行投资和分配,陷入通缩螺旋的可能性恐怕很小。
而担忧正在扩散的是法国。在法国,“工会强势”当情况依旧,劳动分配率居高不下。通货膨胀率仅为1~2%左右,2005年之后经常项目赤字还在持续,无论是企业还是政府,余力都越来越少。工资居高不下反而反映出了构造改革的迟缓,使前景充满了隐忧。
随着经济的扩大和全球化,中国和韩国的贫富差距也在扩大,贫富两极分化构造比日本还要明显。两极分化虽然在全世界不断蔓延,但似乎不会像日本一样出现通缩挥之不去的情况。
而日本在两极分化构造扩大的情况下,新政权如果不认真着手摆脱通缩,就只能一个人在死胡同中挣扎。(日经技术在线!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