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财经>>中日技术产业信息网

微软买诺基亚 为何难挽大局?

2013年09月17日13:48    

【相关新闻】

【未来工厂】(四):数字操作手册的制作方法

日元贬值推动外国游客猛增,唯中国游客仍受关系恶化影响

【未来工厂】(三):跨越单元生产的障碍(下)

亚洲金融风暴是否会重演?

微软收购诺基亚究竟意欲何为?

 

对于微软和诺基亚的合作,Google副总裁甘多特拉(Vic Gundotra)曾嘲笑:“两只火鸡合在一起,无法变成雄鹰。”

微软CEO鲍尔默(左)与诺基亚董事长希拉斯玛(右)握手,微软以低于市场行情的新台币2亿元收购了诺基亚。然而,这场划算的交易却不一定会为两者加分。

10年前还是一方之霸的微软与诺基亚,现今已先后成为落难天使(falling angels),前者还宣布购并后者的手机部门。两个落难天使的结合,可以争回当年的地位吗?恐怕很难。

我们可以先看看两家公司的落难原因。

这是两家都逃不掉创新者诅咒(Innovator's curse)的企业。创新者诅咒在科技业屡见不鲜,发明电话的AT&T在百年后遭到被并购的命运;发明装配线生产模式的福特汽车不过风光了几十年,就被采取多品牌策略的通用汽车超越;相机底片大厂柯达才刚脱离破产保护;发明收音机的RCA如今安在?发明复印机的全录近几年都挣扎在生死边缘;IBM也将一手打造的PC部门出售;手机创始者摩托罗拉被购并;以数码手机打败摩托罗拉的诺基亚也遭遇同样命运。

迷恋过去成功模式,转型太慢

在大家眼中,这些叱吒风云、满手好牌的公司,为什么不能防微杜渐,事先逃掉被淘汰的噩运?

刚开始,成功的公司都很有自信,看不到威胁的萌芽;就算看到了,由于官僚体系的层层抑制,这些威胁也呈达不到管理高层;即使高层认知到可能的威胁,也不当一回事,等到威胁(新技术、新经营模式、消费者行为改变等)逐渐成熟,才回头急起直追,通常为时已晚。

再者,由于大企业对现有的技术、本领、经营模式已投资多年,成功的公司不愿改变,几乎都是以精进现有的经营模式应对,完全无视于策略终局已然改变,再着力于精进现有经营模式,终归徒劳,终于步入死胡同。

从财务观点来看,成功的公司利润高,因此公司的资金成本也高,专业财务人员对于新事业的投资和评估,都是从现有事业的资金成本做考量,所以对于发展高风险的新事业非常不利,到头来,还是抱残守缺。

笔者印象最深刻的案例是通用汽车。通用汽车在1960年代的股东权益报酬率是30%,70年代面对低成本日本汽车竞争时,理应采用机器人以节省人工成本,当年笔者在MIT(麻省理工学院)念书时,通用的策略主管就面告笔者,他们内部评估是用报酬率30%来算。自动化减少人工达不到内部报酬率的标准,当然不会采用新科技。

眼光放在硬件,忽略平台竞争

微软和诺基亚陷入创新者诅咒,这次,他们还忽略了手机网络外部性(Network Externality)所创造策略终局的改变,迷恋过去的成功模式,无法及时转型。

网络外部性指的是当使用者越多时,该手机对使用者的效用越高。以手机操作系统为例,越多人使用的操作系统,就会有越多应用程序(App)供应商加入;越多应用程序的手机操作系统,就会创造更多价值,也就吸引更多使用者,出现一个正循环。

所以,问题不是在本身的手机功能设计多精密,而是,它对外形成的网络有多广。

这是新的游戏规则。手机问世超过25年,当初手机操作系统的设计是为通讯使用,而非以资料处理为主要任务。所以,早期手机间的竞争是以手机功能为主,但当智能手机出现后,功能极为复杂,不是单一手机可以满足所有消费者的需要,因此和操作系统搭配的App应运而生,网络外部性,变成竞争焦点。

对于消费者而言,智能手机的效用在于应用程序的多寡,因此网络外部性决定手机祷禳运。而最终胜出的,不是加强手机本身硬件功能的厂商,而是控制手机操作系统的厂商。

然而,这正是微软和诺基亚这两家公司在手机行业的竞争弱点。微软手机操作系统经过10年的经营,也不过只有4%的市占率,如何和Google、苹果操作系统超过百万个App竞争?

诺基亚不是不知道操作系统的重要性,但只是以改善原有的操作系统为策略来对付苹果和Google,以为防御性的创新可以遏阻它们在手机上的攻势。2012年后,诺基亚Symbian操作系统手机的市占率降到5%以下,诺基亚只好倒向微软阵营,采用微软手机操作系统;但显然这并没有解决网络外部性的问题,诺基亚股价也从高峰的60美元惨跌到2美元多。

 

(责编:值班编辑、庄红韬)

新闻查询  

新闻回顾

      搜索

产业/经营更多>>

能源/环境更多>>

机械/汽车更多>>

数码/IT更多>>

电子/半导体更多>>

工业设计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