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9月09日09:44
【相关新闻】
【塑料垃圾变油田】(下)一举解决垃圾和燃料问题的“废塑料发电机”
塑料的原料是石油。使塑料变回石油在技术上并不困难。但在日本,5成多的塑料垃圾采用了焚烧处理的方式。在这种情况下,有一家风险企业通过制造和销售使塑料垃圾变回石油的“废塑料油化装置”,受到了全世界的关注。这家企业就是神奈川县平塚市的Blest公司。
“如果这座垃圾山全变成石油,应该是一笔不错的生意。不怕笑话,当初我们没有考虑太多,就是因为觉得有可能赚钱。”
2001年创办了风险企业Blest的社长伊东昭典言语之中充满自信。该公司从事的业务,是制造和销售废塑料油化装置,也就是使塑料垃圾变回石油的装置。
Blest社长伊东昭典
现在,Blest的废塑料油化装置已经销售到日本国内约60个地方、海外约30个地方,世界各地都有人通过视频网站YouTube,观看了伊东社长介绍业务内容的视频。播放次数已经突破363万次,在上传视频的2011年,咨询邮件如雪片一般从全球各地纷涌而至,数量超过了约1.5万件。
塑料垃圾多数采用焚烧处理
众所周知,塑料的原料是石油。使塑料变回石油在技术上并不困难。只要把塑料加热到约400℃,使之成为气体,然后再利用冷却装置冷却,就可以生成石油。
但现如今,绝大多数塑料垃圾都是采用焚烧,或是直接掩埋的处理方式。这是为什么呢?
其实,1970年代爆发石油危机后,日本从1970年代后期开始着手开发塑料垃圾油化技术,已经基本成熟。但进入1990年代,在原油价格飙升、地球环境问题日趋严重的情况下,处理重量约占普通废弃物20%的容器包装废弃物成为紧要课题。
鉴于此,日本于1995年制定了《容器包装再利用法》,PET瓶与塑料容器包装成为回收再利用的对象。
现在,塑料垃圾的回收再利用方法大致分为3类。即直接以塑料垃圾为原料制造新产品的“材料再生利用”;通过化学分解塑料垃圾等方式,再生制造化学原料的“化学再循环”;以及在焚化炉中燃烧,回收热量和电能等能源的“热再生(热采)”。
其中,比例最大的是热再生,占到50%以上。而塑料垃圾的油化属于化学再循环,目前基本没有得到开展。随着《容器包装再利用法》的制定,众多企业都曾着手开发废塑料油化装置,但是因为没有盈利,绝大多数企业都在2011年之前取消了这项业务。Blest是仅存的硕果之一。
那么,Blest为何能够实现废塑料油化装置的实用化?
不划算的废塑料油化
Blest的废塑料油化装置。投入塑料垃圾即可生产出混合油。
伊东社长决心涉足废塑料油化装置市场是在2000年。1995年制定的《容器包装再利用法》在这一年全面施行。
当时,随着塑料垃圾回收再利用的相关法律不断完善,着手开发废塑料油化装置的企业越来越多,在得知这一情况后,面对塑料垃圾这座宝山,伊东社长不畏惧后进企业的劣势,准备想方设法参与其中。
伊东社长回顾道:“当时正值汽油开始涨价的时期,直觉告诉我,无论对于日本,还是对于地球环境,销售废塑料油化装置无疑都将成为受欢迎、有希望的业务。”
于是,伊东社长逐一与先行着手开发的企业取得联系,请求对方让自己看一看废塑料油化装置,但悉数遭到了拒绝。只有一家企业痛快地答应了下来。
这家企业为实现废塑料油化装置的连续运转进行了技术开发,但并未得到满意的结果。瞄准这一机会,伊东社长以负责废塑料油化装置的销售与促销为条件,提出了合作开发的请求。而且,申报日本新能源产业技术综合开发机构(NEDO)资助项目,也取得了成功,国家项目“废塑料油化装置连续运转实用化事业”于2002年7月启动。
然而,项目迟迟没有进展。当时的设想是,在大规模垃圾处理设施内设置废塑料油化装置。因此,项目开发的废塑料油化装置也是设置面积需要大约661平方米的大型装置,1天处理的塑料垃圾约为2吨。
但是,要想实现连续运转,就必须每天使用卡车等回收并且搬运足够的塑料垃圾。这样不仅耗费油费和卡车驾驶员的人工费,还大量排放二氧化碳。
而且,虽然统称塑料垃圾,但其中包括PET瓶、包装薄膜和聚苯乙烯泡沫包装材料等众多分类,材料的种类各不相同。
例如,作为塑料的一种,聚氯乙烯在热分解时会产生氯化氢等有害气体。因此必须要设置脱氯装置,这成为造成废塑料油化装置大型化、复杂化的因素。
而PET瓶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在热分解后,会析出对苯二甲酸晶体,不仅会造成废塑料油化装置的堵塞,油化还需要大量能量,因此不适合进行油化。
但是,如果从回收的大量塑料垃圾中分离出适合油化的材料,又要耗费庞大的人工费与工时。而且,垃圾不能直接投入油化装置,需要通过预处理进行清洗和干燥。
除此之外,由于需要使用燃烧器,把大量塑料加热到400℃以上,因此,为了确保安全性,也必须做到小心谨慎。基于以上原因,必须录用专业技术人员操作油化装置。
伊东社长坦言:“显而易见,这样下去根本无法盈利。实际上,在NEDO项目结束后,我们曾经尝试过销售开发的废塑料油化装置,但是,因为装置发生故障接连引发纠纷,而且无利可图,合作进行开发的伙伴企业被迫撤退。先行开展开发的其他企业也接二连三地选择了退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