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03月20日08:21
装在胸袋里的便笺
笔者在此介绍一下张瑞敏在两个小时的采访中的一些小细节。
张瑞敏的右手一直拿着铅笔(摄影:Go Takayama)
在采访过程中,张瑞敏的右手一直拿着铅笔。笔者恐怕永远不会忘记。每当我们提出问题,翻译进行翻译的时候,他的目光总是投向手中活页夹里的纸张上,在上面运笔如飞。这似乎并不是单纯地记录问题。在翻译说完问题后,他并不立即回答,而是略微思考,整理好思路后再娓娓道来。这就是张瑞敏对话的模式。
采访经营者的时候,笔者总是会带上平时惯用的笔记本和圆珠笔。在与对方交谈的过程中,既要尽可能抬头聆听以示尊敬,手上还要忙着做笔记。但在此之前,还没有任何一位采访者会对笔者的提问做笔记。
虽说在涌入大批记者的发布会上也碰到过做笔记的情况。但这是因为发布会讲求效率,记者会同时抛出两三个问题,所以要先把问题都记下来防止遗忘。在笔者的记忆里,面对面的单独采访中还从来没有遇到过对方记录问题的先例。
不仅如此。在结束采访后,张瑞敏把写满字的那张便笺折好,放进了西服的内袋。笔者不知道上面写了些什么,是我们的问题?还是在交流中浮现的创意?不管怎样,张瑞敏是在仔细收好便笺后,才与我们一一握手告别的。
张瑞敏在采访中说,“海尔是一家不断学习的企业”。笔者觉得此言不假。至少可以说,只要张瑞敏还是一把手,海尔会如此。张瑞敏今年65岁,不仅在公司里身居要职,还是中央候补委员。虽然身居高位,但对于我们的提问却是像学生一样,认真做笔记。
自己去拿领带
结束采访之后的拍摄也出现了令人吃惊的插曲。当同行的摄影师小心翼翼地请张瑞敏摆姿势的时候,他一边笑着说:“我就是你的玩具,你随便提要求。这个姿势是不是好点儿”,一边把手托在了脸颊上。
如果只是如此,我们或许会觉得这只是一位童心未泯的经营者。但是,当我们向没有打领带的张瑞敏提出“能不能打上领带拍一张”的时候,他不仅欣然应允,还亲自去办公室取来了领带。
一打听才知道,从接受采访的接待室到办公室大约要走五分钟。而包括公关、翻译在内,现场共有10多名海尔的员工。张瑞敏并没有向员工使眼色,而是毫不犹豫地走出了房间,员工们随后才急忙追出去。听不懂中文的笔者差点以为张瑞敏是愤然离场。过了10来分钟,张瑞敏打着一条蓝色的领带,若无其事地回到了接待室。
现场的气氛很难用文字表达,但通过对海尔的采访,张瑞敏在公司里强大的气场令我们十分震撼。
总部的大厅里,悬挂着许多写有张瑞敏“语录”的红色条幅,非常抢眼。在围绕个别业务采访员工的时候,每个人都会提到“人单合一”、“平台”等张瑞敏看重并常常挂在嘴边的词汇。在与平常没机会见到的公司一把手会面之前,海尔员工紧张的神情和态度也令人印象深刻。
一手打造出世界第一大白色家电企业的创业者在公司里无疑是拥有绝对权威的“帝王”。
正因为明白这一点,张瑞敏亲自去拿领带才令人感到吃惊。在这背后,笔者似乎看到了张瑞敏的本色。
最大的风险在于继承人
毫不避讳公司的缺点,谦虚地向全世界的优秀企业求教。而且,碰到问题绝不妥协,深刻开展自我检讨。对于这样的态度,笔者在采访中道出了自己的感受:“我似乎觉得,海尔的竞争力就在于您这位创始人本身。”同时指出公司的继承人问题,将是最大的风险。
对于庞大的公司和影响力极大的自己,张瑞敏恐怕也感觉到了异样。
“事业继承的本质是创造一种机制,即使我将来永远呆在海尔,也不一定要一直担任一把手”。像对待其他问题一样,张瑞敏淡然地给出了回答。但在回答的背后,笔者似乎也感受到了一种“高处不胜寒”的寂寞。
就像特辑《海尔,挑战世界的红色旋风》中将要介绍的那样,海尔的种种前卫措施无疑都是遵循着张瑞敏的思路。
张瑞敏所说的“每个员工都是CEO”的确不只是一句口号。在采访的过程中,笔者多次目睹了海尔为实现这一目标而采取的措施。
然而,越是看到如此彻底的措施,一种感觉也愈发强烈:如果没有张瑞敏,海尔将失去革新能力。如何从伟大的经营者手中继承事业——面对这个最大的难题,张瑞敏将会给出怎样的解答?等到水落石出之时,再来比较松下幸之助与张瑞敏也许时机正好。(作者:中川 雅之,日经技术在线!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