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財經>>中日技術產業信息網

【頁岩氣革命的真實】(下)過度期待美國增產極其危險

2013年05月10日00:07    

【相關新聞】

巧用低溫發電技術,溫泉勝地兼獲發電收益

【太陽能電池新領域】(4)可織衣、可在暗處發電的太陽能電池也將問世

日本的《小型家電回收法》與《家電回收法》有何不同?

【太陽能電池新領域】(2)技術開發競爭軸心顯現變化

頁岩氣開採導致的水資源污染能否避免?

 

液化天然氣銷往亞洲

形同被頁岩氣“排擠”出美國市場的液化天然氣(LNG),在歐洲也因需求低迷而進口量受到限制。無法進入歐洲的液化天然氣又流向了亞洲,特別是日本。

日本因東日本大地震之后發生的東京電力公司福島第一核電站事故,相繼停運了核電站。作為其替代措施,提高了天然氣火力發電站的運轉率。

因此,液化天然氣的進口也趨於活躍。日本液化天然氣的進口量在2011年從2010年的7001萬噸增至7853萬噸,2012年更是大幅增加到了8731萬噸。日本激增的需求之所以能夠得到滿足,一方面是因為美國增產頁岩氣,減少了液化天然氣的進口,另一方面則是因為歐洲受到債務危機等影響,天然氣需求低迷。

但是,日本進口液化天然氣的價格是與原油價格挂鉤,因此降價幅度並不算大。在利比亞內戰、對伊朗進行經濟制裁、霍爾木茲海峽可能遭到封鎖的背景下,石油供應中斷的隱憂浮現,原油價格反而出現了上揚。受其影響,液化天然氣價格也隨之上漲,使得日本的天然氣價格一度逼近美國的8倍(下表)。

話題回到美國。頁岩氣增產之后,美國預計將會成為液化天然氣淨出口國。但是,倘若液化天然氣的出口量過大,國內的天然氣供求必將受到壓迫,導致價格上漲。因此,包括國內的化學部門在內,美國的制造企業反對無限制出口液化天然氣。然而,在2012年12月發表的報告中,美國政府得出的結論卻是,對液化天然氣出口不加限制更有利於美國經濟的發展。

發表之后到2月25日,就報告向公眾征求了意見。在對意見進行匯總后,再由美國政府對是否出口液化天然氣作出最終判斷。但標榜自由貿易的美國限制液化天然氣的自由出口屬於自相矛盾,由此看來,決定出口液化天然氣只是早晚的問題。

日本企業也開始推進液化天然氣出口計劃。中部電力公司和大阪燃氣公司將在德克薩斯州的自由港年產440萬噸,三井物產公司和三菱商事公司將各自通過路易斯安那州的卡梅倫液化天然氣項目年產400萬噸,住友商事公司和東京燃氣公司將在馬裡蘭州的Cove Point年產230萬噸。都准備於2017年開始出口,隻要得到美國政府的批准,即可按計劃實行。

在美國的生產受到控制

但問題是能出口的量究竟是多少。如果液化天然氣大量出口,美國國內的天然氣價格便會上漲,難免也會影響到出口價格。即使沒有影響,為了讓現在進行賠本開發、生產的美產頁岩氣實現盈利,天然氣價格估計也會上漲。而且,資源的開採總是從容易開發、成本低廉的部分入手,隨著時間的推移,開發難度會越來越大,成本也會越來越高。由此而推升價格的可能性很大。

攝於德克薩斯州頁岩氣開採現場

攝影:Newscom/Aflo

美國國內的天然氣價格現在是100萬Btu(英熱單位)3美元左右,到2040年前后,預計將接近8美元(下表)。再加上設施使用費、液化工序、油輪運輸的成本,抵達日本的價格將達到100萬Btu15美元左右。

另一方面,頁岩油最近處於增產趨勢,世界石油供需出現了緩和的征兆。市場上有看法認為,從布倫特原油期貨曲線來看,目前1桶超過110美元的原油價格到2020年將接近1桶90美元。

因此,在與原油價格挂鉤的前提下,計算出的天然氣價格預計為100萬Btu15美元左右。也就是說這意味著,將來與美國天然氣價格挂鉤的液化天然氣和與原油價格挂鉤的液化天然氣今后在價格上很可能形成對抗。

綜上所述,當美產液化天然氣卷入世界競爭之后,受到經濟效益的牽制,出口量自然會得到抑制。對於這一點,美國政府在2012年12月發表的報告中其實已經做了暗示。

能源多樣化是正道

目前,市場相關人士預測,將來美產液化天然氣的出口量為每天60億立方英尺,年產量約為4500萬噸左右。但這些液化天然氣今后將分別出口到歐洲、印度、中國、韓國和日本等地,到達日本的隻有一小部分。

而且,就算美國能源部發放液化天然氣的出口許可,之后,聯邦能源監管委員會(FERC)還要對液化天然氣出口基地的建設進行審查。隻有等到FERC發放建設許可之后,才能開始建設。

建設期間通常需要3年左右,因此,即使出口許可很快下來,液化天然氣真正出口,恐怕也要等到2017年前后。

基於以上原因,把賭注全都壓在美國的頁岩氣增產和液化天然氣出口增加上面是極其危險的行為。同時進口與原油價格挂鉤的液化天然氣和與美國天然氣價格挂鉤的液化天然氣,並在談判時利用價格低的一方,壓低另一方的價格,這才是上策。

而且還應該努力實現天然氣供應源多樣化,在促進企業自主進行開發的同時,通過結合節能措施和利用新能源,實現各種能源的多樣化。應該採取多方面、能動的應對措施。(日經能源環境網 供稿) 

(責編:值班編輯、庄紅韜)

新聞查詢  

新聞回顧

      搜索

產業/經營更多>>

能源/環境更多>>

機械/汽車更多>>

數碼/IT更多>>

電子/半導體更多>>

工業設計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