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5月23日08:32 来源:人民网-财经频道
各执一词的争论仍在继续
围绕制造业复苏,有两种意见对立,哪方的观点正确呢?
从结论来看,笔者认为各有各的道理。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双方的争论点从最开始就不同。
首先是评价的时间轴。肯定派指出的是随着环境变化产生的中长期影响,而反对派则主要是对当前局势进行评价。
肯定派承认,制造业回归美国的动向仅限于部分大企业,宏观影响无法确认。另一方面,先不管能否称为制造业复苏,反对派并没有完全否定今后美国制造业提高竞争力的可能性。他们也充分认识到,以市场增长潜力为首,税制、法规以及汇率行情会使局势发生变化。其论述的只不过是在目前有多大可能性。
以什么为标准来评价制造业复苏呢?标准定义的模棱两可也让讨论变得十分复杂。
前面提到的波士顿咨询的报告书预测称,制造业会给60万~100万人提供就业岗位。虽然这绝不是个小数字,但在过去10年里制造业的雇用人数大约减少了260万人,从这点来看,能否将上述增加就业理解为制造业的复苏,仍是个问题。实际上,美国每年会增加就业人员200万~300万人,如果制造业每年增加10万人的就业岗位,那么其在就业人员总量中所占的比率将会继续减小。
美国制造业与其说是“衰退”,不如说是“进化”
将就业人员减少视为制造业的衰退,这种想法或许是错误的。这样说的理由在于,在过去10年内,制造业的就业人数虽然减少,但按附加值计算,产值却一直在增长(下图)。这意味着美国一方面将劳动密集型生产线向人工费低廉的新兴市场国家转移,一方面转而在国内生产着新产品。这些新产品具体是指半导体、飞机及医疗器械等附加值更高的产品。
美国制造业的实际产值及就业人数 出处:美国劳动省,美国商务部 |
并且,在通过更新设备等,能够以更少的人力生产相同产品的情况下,也会出现就业人数减少。虽说就业人数减少了,但简单地将之评价为制造业的“衰退”,这是不对的。为了确保就业,而不惜牺牲生产效率,这本身就是本末倒置。即使就业岗位增加了,但如果工资降低,收入增长被抵消,结果就是鸡飞蛋打。
重要的是“创造”而非“复原”
从上述角度考虑,只要制造业回归美国就能实现复苏这种说法未免有些牵强。要使制造业复苏,最重要的是创新,即继续创造出附加值更高的产品。
美国制造业的问题本质在于,没有继续努力创造高附加值产品,结果导致原本属于优势的创新力下降。即使与其他国家相竞争,也无望实现可持续发展。要使美国制造业实现复苏,关键在于开发出消费者意想不到的产品。
这点对于以技术立国的日本而言,也十分重要。日元贬值后,虽然日本的制造业有所好转,但就此高枕无忧还为时过早。日本能够借助日元贬值将产品开发力提高多少呢?这似乎要取决于经营者的经营方式。(日经能源环境网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