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财经>>中日技术产业信息网

人造视网膜能让视力恢复到什么水平?

2014年04月08日09:59    

【相关新闻】

理研认定STAP论文造假,小保方表示将申诉

“高速行驶时大脑内部这样活动”,日本成功实现驾驶员脑部活动可视化

苹果谷歌竞争可穿戴领域,谷歌先出一招

谷歌描绘的未来智能手机,可3D识别与部分硬件可更换

谷歌解释有关Glass的“十大误解”

日本大阪大学研究生院医学系研究专业教授不二门尚在2014年4月2~6日于东京举行的“第118届日本眼科学会总会”(118th JOS)上发表演讲,介绍了人造视网膜的开发动向,演讲题目为“新一代人造视网膜的推广”。

为了追赶临床应用方面走在其他领域前面的人造耳蜗领域,大阪大学从2001年开始开发人造视网膜。人造视网膜的工作原理是,利用植入患者头部的半导体芯片(解码器IC),将安装在眼镜上的CCD相机拍摄的影像转换为电信号,然后经由植入眼球内的电极向视神经传递信号。经由从外部固定到患者头部的线圈向解码器IC供应电力和电信号。

大阪大学目前正在开发被称作STS方式的人造视网膜。这种方式是在眼睛的白眼球部分(巩膜)植入电极。2010年开发出的第一代产品安装了49个通道的电极,但实际发挥作用的电极由连接至电极的导线数量决定,只有9个。即便如此,从两例手术的结果来看,患者的视力有所恢复,已经能够抓住眼前的物体。

患者视力由0.0003提高至0.0012

2014年1月,大阪大学成功开发出了第二代产品。通过在眼球中植入为各电极分配电信号的多工器IC,使49个通道的电极全部发挥作用。各电极的直径为500μm,以7×7方式排列,间距为750μm。解码器IC与多工器IC由大阪大学与奈良先端科学技术大学院大学教授太田淳的研究小组共同开发。

2014年1月30日,大阪大学为重度视网膜色素变性症患者(63岁女性)实施手术,植入了第二代产品,阈值电流低于1mA的27个电极均可正常工作。据介绍,大阪大学在术后还进行了测试,让患者指认显示器上按一定间隔变换位置后显示的图形,结果发现其辨识成绩高于术前。患者的视力由术前的0.0003提高到了0.0012。

目标是三年内获得日本医药认证

截止目前的验证结果显示,植入人造视网膜并给予电刺激,便可激活患者的视神经。前面提到的植入了第二代产品的患者,即使关闭人造视网膜的电源,也能在光线的照射下辨认出伸出了几根手指。

但不二门教授表示,人造视网膜最多可让患者的视力恢复到0.2左右。因此,今后开发的第三代产品将把重点放在扩大周边视野而不是恢复视力上,目标是让患者可以自由行走。关于正在开发的人造视网膜何时能够实现实用化,不二门教授称目标是三年内获得日本的医药认证。(作者:大下 淳一,日经技术在线!供稿)

(责编:值班编辑、庄红韬)

新闻查询  

新闻回顾

      搜索

产业/经营更多>>

能源/环境更多>>

机械/汽车更多>>

数码/IT更多>>

电子/半导体更多>>

工业设计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