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2月05日10:07 來源:人民網-財經頻道
吸塵過濾器也分為2部分,高速吸入房間灰塵
鬆下的空氣淨化器為吸入型產品,由於採用不會臟污牆壁的設計,因此可將空氣淨化器放於牆壁附近。
當時比較重視外觀(設計性),採用了用面板包覆吸入面,從機身前面兩側吸入空氣的形式。2007年在空氣淨化器前側下部設置了專用於房間灰塵的長條形進風口。
村田說:“當房間灰塵較多時,會打開這個專用進風口,從正前方強力吸入。”
通過組合使用易於通風、但壽命較短的‘靜電過濾器’與不易通風、但壽命較長的‘玻璃纖維過濾器’,整體實現了吸塵過濾器的長壽命化。 |
鬆下環境系統繼續致力於強力吸入房間灰塵的技術開發。2009年配備了新技術“MEGACATCHER”,通過使空氣淨化器前側整個面板向前、向上分3級滑動,擴大了上部、側面、特別是下側的進風口,強化了房間灰塵清除力。
對空氣淨化器的核心部件“吸塵過濾器”也進行了一系列改良。
木下說:“之前全部使用了壽命較長、但因濾孔較小而不易通風的‘玻璃纖維過濾器’。不過,為了加快吸入房間灰塵的速度,僅在房間灰塵專用口部分改用了壽命比玻璃纖維過濾器短,但濾孔較大、吸塵能力較高、易於通風的‘靜電過濾器’。”
由此同時實現了“快速吸入房間灰塵”及“10年無需更換”。
通過這一機制,房間灰塵對策得到了大幅強化,但是技術人員並未因此而滿足。
木下回顧道:“我們當時覺得在下側進風口處還能做些改進。”村田接著說道:“由於想形成僅使室內下方空氣循環的氣流,因此我們針對下側進風口的形狀,考慮了多種方案。”
技術人員反復進行摸索,比如斜開面板、擴大下側進風口,或者安裝像“撮子”一樣的裝置等。村田稱:“由於‘怎樣盡量吸盡灰塵’這種思路有一定的界限,因此我們開始反過來考慮在‘出風’處制造氣流,也就是說,在上側出風口部分進行改進。”
如果無論怎樣強力吸入都無法完全吸盡,便可利用吹出的空氣,通過對面的牆壁來形成推動氣流。換句話說,隻要將地板上30厘米處的空氣推入進風口即可,充分利用了這種“反向思維”。
村田說:“總之,要制造送入下方空氣的氣流,就需要向低處吹出氣流。”
村田等技術人員迅速開始進行實驗。試制了多種形狀的出風口,安裝到空氣淨化器上。使用與房間灰塵活動類似的干冰,採用圓頂型、隔斷型等,不斷改變形狀、長度、寬度及角度,為調查哪種葉片吹出的氣流最低,進行了多次實驗。
並參考了同時進行的計算機模擬,村田稱,經過不斷摸索,“最終發現採用2枚葉片,風速會變快,同時風向也可控制在低處”。如果僅有一枚葉片,無論用多大的力向前方吹出,氣流最后都會向上方擴散。不過,如果有其他氣流從后方向前吹,便會推動前面的葉片所吹出的氣流,在保持原有勢頭的狀態下吹向低處,能夠順利抵達前方的牆壁。
另外,如果在后側葉片上安裝翅片,便可進一步對吹往前方的氣流進行整流。
通過實驗結果還發現,前側和后側葉片寬度的比例需為6:4,有一定差距。不過,採用了關閉之后看上去寬度相同的設計。
后側葉片(下)寬度較窄,帶有用於整流的翅片。並且,前方葉片的后端(照片中為下端)呈梯狀。2枚葉片在關閉之后,前方葉片的梯狀部分會與后側葉片的前端重疊,因此2枚葉片看上去寬度基本相同。 |
那麼,為何要進行如此細微的改進?
木下介紹道:“這是因為作為經常放置於起居室等處的商品,必須重視設計性。就連取下前側面板后所看到的內部結構方面,我們也不僅是重視功能性,而且非常注重外觀。”筆者向他詢問,為何連內部都要注重設計性,他笑著回答道:“顧客能看到的地方都算是‘外觀’。”
空氣淨化器小組的技術人員對於“為顧客提供舒適”的追求非同尋常。
技術人員通過種種努力創造出的空氣淨化器新功能就是“在污物擴散之前將之吸入”,而為這一創造提供了基礎的是“傳感器技術”的驚人進步。(日經能源環境網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