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財經>>中日技術產業信息網

中國能否避免重蹈1990年代日本的覆轍?【3】

2013年08月07日10:47    

是否會出現第二次“雷曼危機”?

那麼,如果中國爆發金融危機,將會引發怎樣的情況?按照筆者的推測,雖然可能會出現商品價格暴跌、拋售新興市場國家和資源國家資產的情況,但像5年前那樣引發全球性危機的可能性恐怕很小。這是因為,中國的銀行雖然總市值已經躋身世界前列,但資本市場體系並沒有與美歐日的金融機構建立有機聯系。

而且,中國並不依賴海外借款,資本急劇外流的風險小。高儲蓄率、經常項目順差以及巨額外匯儲備等也是緩和危機感的要素。這一點與日本十分相似。

退一步說,就算這次曝出壞債,中國政府恐怕也不會置大型銀行於不顧。

作為央行,中國人民銀行在6月短期利率市場出現利率暴漲時不動聲色,震驚了全世界,但這其實是中國要“控制影子銀行”的訊號,擁有企業金融正常資金需求的銀行還是獲得了足夠的流動性。也就是說,中國政府和央行雖然宣布實施“伴隨疼痛的改革”,但並不是要推行令實體經濟崩潰的金融政策。

不過,中國經濟增長速度放緩的現實無法隱瞞,因此在一些方面估計會產生不小的影響,例如因消費的減少,而從日本的進口減少等。這也有可能壓低日本的經濟增長率。面對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實際需求的減少,在預測影響蔓延的途徑時,或許需要做好相應的思想准備。

總而言之,中國作出的選擇,估計會是通過容許部分地方財政債務違約,暫時擱置大型金融機構的經營問題,以盡可能縮小實體經濟受到的負面影響。不過這樣一來,就變成為僵尸銀行提供支持,向僵尸企業繼續貸款,這與1990年代日本曾經走過的道路如出一轍。

在胡思亂想之前,先來具體地分析中國與1990年代的日本有哪些相似性。筆者曾在銀行工作過,最在意的當屬“貸款總額”。現在,不受監管的影子銀行的實際情況不明,的確是令人擔憂的一大因素,但是,即便受到監管,龐大的信貸余額因政治因素而遭到擱置的事實也不可忽視。

一般來說,對於一定的經濟規模,“可償還債務額”必然有一個封頂值。施加的杠杆作用越強,無力償還的可能性就越大。無需拿次級貸款和雷曼危機舉例,這一點不言而喻。因此,信貸總額與GDP的比值是相當具有參考價值的經濟健全指標。

1980年代,日本的比值約為120%,之后,隨著以房地產為擔保的貸款不斷擴大,這個數值也水漲船高,在1990年代超過了170%。泡沫隨之破裂。

有分析認為中國現在的比值已接近當時的日本。摩根大通推測,2000年還保持在105%的比值,到2012年底,已經上升到了187%。但對於中國,需要特別一提的是,在過去4∼5年內,比值出現了快速攀升。

信貸余額之所以激增,契機明顯在於2008年推出的佔GDP 15%的大規模經濟刺激政策。當時,這項政策得到了全世界的熱烈歡迎,但卻釀成了如今令世界最為擔心的結構。就算歡迎再熱烈,我們也不能忘記,大膽的經濟政策必然伴隨著副作用。

隨著這一積極的財政政策,中國的地方政府加快了缺乏規劃性的房地產開發,銀行向政府的金融公司不斷提供償還可能性很低的貸款,富豪為圖高回報,也開始參與這樣的投資。

日本在進入1980年代后期之后,在房地產行情持續上漲的神話之下,也曾經出現過投資熱潮,企業擴大資產負債表,銀行擴大貸款,個人把希望和金錢寄托於土地的潛在收益,按照証券公司的推薦瘋狂投資股市。雖然細節存在差異,但從房地產和銀行扮演著重要角色的意義上來說,中國現在上演的金融戲碼與當年的日本基本相同。

 

(責編:值班編輯、庄紅韜)

新聞查詢  

新聞回顧

      搜索

產業/經營更多>>

能源/環境更多>>

機械/汽車更多>>

數碼/IT更多>>

電子/半導體更多>>

工業設計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