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財經>>中日技術產業信息網

日本管理模式為何隕落?

2013年08月05日13:38    

【相關新聞】

60年由盛轉衰,底特律該如何重生?

加拿大移民新政:提高語言門檻,不要中國“富人”

中國經濟出現“意外波動”的三個因素

7.5%GDP揭示中國經濟的“六重苦”

決心告別投資依賴的中國經濟不會崩潰

 

日本企業現在雖然因為日元貶值,而使得如索尼(Sony)等企業近期轉虧為盈,但日本企業整體競爭力隕落已是事實。我們在此要討論的是,過去30年,日本企業的管理模式並未改變,那麼為何過去行得通,但現在卻不行?

汽車與家電是日本制造業的火車頭,但因為守舊,制造業競爭力指數預估5年后掉出全球10強外。

先談日本的管理模式對全世界影響有多大?

30年前,美教授到日企學品質控管

1980年代是日本企業叱吒風雲的10年,日本汽車、半導體、家電,幾乎打遍天下無敵手,逼著各國祭出關稅和進口限制的大旗,才能保護本國企業。也因此引起管理學者的注意,開始研究日本式管理。哈佛學者傅高義(Ezra Vogel)還在1979年出版《日本第一》一書。筆者1980年代在美國大學教書時,美國大企業有鑒於畢業生不懂品質的重要,還要求美國大學管理學院教授赴各大公司受訓,學日本式的品質管理,然后再教美國大學生日本式的品質概念,學生畢業后能為美國公司所用。

在“日本第一”的年代,日本企業的確發展出和美式管理迥然不同的管理概念,日本管理在1980年代對美國管理的貢獻如下:

一、 核心競爭力:美國公司的多角化以策略定位導向,也就是說先決定公司定位,再決定多角化的方向。但日本企業先培養核心競爭力(Core Competence),再由核心競爭力發展多角化的新事業。美國率先提出核心競爭力的學者普哈拉(C.K. Prahalad),當初在提出此論述時,所舉案例都是如東芝(Toshiba)與佳能 (Canon)等企業。為此,策略大師波特(M.Porter)還特別寫文章,認為公司應先決定策略定位,才知道要培養哪些核心競爭力。

二、員工承諾(Commitment):有關對員工的承諾這個論述,也是從日本企業開始。美國企業不重視員工忠誠度,也不認為公司有責任要特別培養員工技能,而該由各大學透過MBA教育養成。但日本企業認為要對員工有終身承諾和知能培養,提供公司自行發展出的管理技術訓練,讓員工由基層逐級往上晉升。

三、共識式管理(Consensus management):日本企業重視和諧,當大家有共識時再做決策。因為有共識,決策的執行也徹底,所以日本企業決策過程可能會花時間,但是執行很快。美國管理則重視建設性沖突(Constructive confrontation),認為有沖突才有進步。

四、追求完美:建立六西格馬(6 Sigma)和品管圈的生產管理制度,將全世界品管制度推向新的標竿。

五、建立中心與衛星工廠制度:等於重新定位生產商和少數供應商的關系,是深入合作的長期伙伴關系。如此,供應商才會為生產商投資研發和提供客制化服務。美國企業反而認為應六親不認,供應商越多越好,可以殺價購買。

六、以年資而非以績效作升遷標准:理由是以年資來升遷比較客觀,不會為了破格提升一、兩位表現極優的員工,而得罪大多數員工。

 

(責編:值班編輯、庄紅韜)

新聞查詢  

新聞回顧

      搜索

產業/經營更多>>

能源/環境更多>>

機械/汽車更多>>

數碼/IT更多>>

電子/半導體更多>>

工業設計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