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財經>>中日技術產業信息網

燃料電池車將降低“身段”東山再起

2013年07月30日10:08    來源:人民網-財經頻道

【相關新聞】

【鐵路成為新技術“搖籃”】(3)成為信息服務尖端技術驗証平台

【鐵路成為新技術“搖籃”】(2)車站及附屬設施積極採用節電技術

大發局部改進輕型車“Mira e:S”,實現33.4km/L最高燃效

本田推出新款“飛度混合動力車”,實現36.4km/L日本最低油耗

“聯網汽車”正成為硅谷關注的新焦點

 

2002年12月2日,豐田和本田在全球首次租售燃料電池車(圖1)。交車對象是日本的中央政府部門,豐田提供四輛,本田提供一輛。時任日本首相小泉純一郎出席了在首相官邸舉行的交車儀式,燃料電池車作為新一代汽車的有力候補,受到了極大的關注。

時任首相小泉純一郎乘坐了本田的燃料電池車“FCX”

不過,之后混合動力車和純電動汽車日益崛起,燃料電池車最近幾年處於不起眼的地位。但近來,燃料電池車開始再次受到關注。

其契機是,豐田和本田宣布2015年開始銷售燃料電池車。而且,售價很有可能大幅降低。部分報道稱,豐田計劃把2015年銷售的車型價格降到每輛500萬日元左右。另據報道,本田雖然到2015年降不了那麼多,但計劃2020年把售價降到500萬日元以下。

2002年剛推出時的租售價格,豐田的燃料電池車“FCHV”為每月120萬日元,本田的燃料電池車“FCX”為每月80萬日元。由於並不對外銷售,當時並沒有給車輛定價,如果定價,據說要在“1億日元以上”。而現在將降至當時的1/20左右。雖然單純比較,這一價格在汽車中還是比較高的,但燃料電池車已經不再遙不可及。

努力削減成本終見成效

那麼,為何有望實現每輛車大約500萬日元的大幅低價格化呢?熟悉燃料電池車的氫能源產品研究試驗中心理事長渡邊正五表示,“這是努力削減成本的結果”。

燃料電池車是配備燃料電池的純電動汽車。與純電動汽車一樣利用馬達行駛,但驅動馬達所需的電力來自燃料電池。而且,(填充一次燃料或充一次電的)續航距離比純電動汽車長,燃料的填充時間也比純電動汽車的充電時間短,因此易用性比純電動汽車出色。

燃料電池車的燃料電池與大約10年前一樣,以燃料使用氫的PEFC(高分子固體電解質型燃料電池)為主流。電解質採用具有離子導電性的高分子膜,用燃料極和空氣極夾住電解質構成電池單元(單電池)。氫(H2)在燃料極分解成質子(H+)和電子。質子移動到電解質中,在空氣極與氧和電子發生反應生成水。此時,電子通過外部電路從燃料極移動到空氣極,由此發電(圖2)。另外,還需要採用白金催化劑促進空氣極的反應。

燃料電池(PEFC)的發電原理。

經由隔膜層積制成的電池單元,就組成了燃料電池組。每個電池單元的電壓隻有0.6∼0.7V左右,所以通過層積單元形成電池組來提高電壓。PEFC方式的燃料電池系統由燃料電池組、燃料電池組輔助器件(壓力調節閥、氫泵、冷卻水泵、加濕器、空氣壓縮機、輔助馬達)、動力控制單元(逆變器、DC/DC轉換器、電子控制單元)等構成。在此基礎上追加存儲燃料氫的高壓氫燃料罐,就構成了通常的燃料電池車。

共享混合動力車部件

為降低成本做出貢獻的一個舉措是提高燃料電池組的輸出密度。例如,如果單位體積的輸出密度提高到2倍以上,則使用的燃料電池的體積就可以減至一半以下,因此能削減材料費。實際上,豐田已經開發出輸出密度是現行燃料電池車“FCHV-adv”兩倍以上的燃料電池組。輸出密度高達3kW/L(圖3)。

豐田的燃料電池車“FCHV-adv”2008年9月開始租售。

還有通過削減燃料電池組層積的單元數量來降低成本的措施。如果減少層積數,可以削減燃料電池組的材料費,因此能降低成本。不過,發電電壓也隨之降低,所以要使用轉換器。利用轉換器升壓來應對需要高電壓的情況。

減少氫燃料罐的數量也為降低成本做出了貢獻。通過優化燃料罐的長度和直徑,在燃料罐的總容積相同的條件下,以前需要配備四罐燃料,而現在兩罐即可。燃料罐數量的減少,使得燃料罐配備的部件數量可減半,因此能降低成本。

氫燃料罐方面還推進了其他削減成本的舉措,比如通過降低燃料罐使用的碳纖維的等級、或者削減用量來壓縮材料費。渡邊介紹說,之所以能這樣做,是因為日本修改了《高壓氣體安全法》。“以前,為確保每天填充兩次氫能使用15年,規定燃料罐的耐久試驗條件為充氣1萬1250次,而現在針對使用頻率較低的汽車修改為充氣5500次。”另外,針對氫燃料罐開發了能更輕鬆地纏繞碳纖維的制造技術等,這也為低成本化做出了貢獻。

除此之外,馬達、電池、逆變器等混合動力車也在使用的部件,則直接沿用混合動力車的產品。而且,能實現一體化的部件全部實現了一體化,由此也削減了成本。(日經技術在線! 供稿) 

(責編:值班編輯、庄紅韜)

新聞查詢  

新聞回顧

      搜索

產業/經營更多>>

能源/環境更多>>

機械/汽車更多>>

數碼/IT更多>>

電子/半導體更多>>

工業設計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