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財經>>中日技術產業信息網

模仿三星,日本無法取勝韓國

2013年07月22日08:15    

【相關新聞】

鬆下的“棄將”造就三星的成就?

【三星研究】(四)學習當地文化才是終極營銷

【三星研究】(三)品質分三六九等,按需設計與制造

【三星研究】(二)不唯上,而是“下意上達”

【三星研究】(一)莫說“怎麼造”,關鍵是“造什麼”

 

關於日本廠商正在全面推進的新興市場戰略,日本橫濱國立大學經營系教授曹斗燮指出:“應該認真反思以往的舉措,修正問題。”過去20年一直研究日本企業海外發展和三星集團經營戰略的曹教授嚴厲指出:“日本廠商的海外工廠本地化幾乎沒有取得進展,以現在的狀態無法在新興市場取得成功。”下面是對曹斗燮教授的訪談實錄。

曹斗燮,1956年出生,經濟學博士。1983年從韓國高麗大學畢業后,進入韓國外換銀行。1994年從東京大學研究生院經濟學研究科畢業。曾任名古屋大學經濟系講師,1996年成為名古屋大學研究生院國際開發研究科副教授,2003年升任教授。從2004年起任現職。主要著作有《北美日資企業的經營》(合著,同文館)、《三星的技術能力構建戰略》等。

十幾年前,我曾陪同三星集團的部長級高管視察該集團在東南亞和歐洲的海外工廠。他們委托我調查集團的國際化情況,我在三星經濟研究院(SERI)當了半年左右的客座研究員。

坦率地說,當時我對三星集團的印象是,“沒什麼希望實現國際化”。當時,韓國舉國高喊“全球化”口號,韓國企業是在這種背景下開始謀求海外發展的。但誰也沒想到,1年后韓國經濟就因亞洲金融風暴而瀕臨崩潰。

日企本地化沒有進展

當時之所以認為三星集團很難實現國際化,是因為該公司以海外發展為目的而非手段。在三星一個建有大型豪華辦公室的海外工廠,我問道:“日本企業採取的是由小做大的國際化戰略,你們這樣做沒問題嗎?”該工廠負責人回答說:“這不是我規劃的,是秘書室規劃的。”

當時我的總體感覺是,他們在當地推行的方針違背了本來意圖,組織機構沒有發揮作用。不過,在經濟危機中遭受了打擊的三星集團開始推進選擇與集中策略,從2000年左右開始向“戰略企業”轉變,並不急於變成像現在這樣的在新興市場國家擁有強勁實力的企業集團,而是推行無目的性學習。

而日本廠商從1960年代中期就開始在東南亞等新興市場國家建立生產基地,很早就開始謀求海外發展。在這40多年的時間裡都干了些什麼呢?

從1989年開始到現在,我為了研究日本企業的國際化走訪了300多個海外工廠。但在這期間,日本企業的根本體制一直沒有改變。我強烈感覺到,日本企業以現在的狀態無法在新興市場國家取得成功。

日本廠商在新興市場國家的戰略是將日本的人才和技術帶到當地的“移轉型”,在當地招聘的是從事生產的勞動力。在1990年前后,以移轉型戰略在海外發展是理所當然的。

但問題是,日本企業的新興市場戰略完全沒有進步。到2000年,我又去了一次日本廠商的海外工廠,負責人說“今后幾年將推進本地化”,說的話跟10年前幾乎一樣。該企業雖擁有很多家海外工廠,但在裡面為業務煩惱、拼命工作的卻隻有日本人。

日本企業根本沒有推行培育當地技術人員、根據當地需求推進研發及提高當地子公司地位等舉措。這種情況到我2005年再去的時候仍沒改變。

(責編:值班編輯、庄紅韜)

新聞查詢  

新聞回顧

      搜索

產業/經營更多>>

能源/環境更多>>

機械/汽車更多>>

數碼/IT更多>>

電子/半導體更多>>

工業設計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