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財經>>中日技術產業信息網

【三星研究】(一)莫說“怎麼造”,關鍵是“造什麼”

2013年07月12日08:05    

【相關新聞】

本田,進駐中國15年的第二次挑戰

安倍經濟學的虛實:出口額改善,百姓腰包仍癟

蓄勢待發,中國IT雙雄瞄准全球智能手機市場

聯想NEC控股董事長:聯想與NEC的企業文化已實現完美融合

中國“影子銀行”影響波及日本

 

在1997年韓國因亞洲金融危機而接受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援助之時,韓國三星電子曾一度瀕臨倒閉的危機。然而,就在15年后的2012年,該公司卻搖身一變,銷售額達到17萬億日元、營業利潤也達到了2.5萬億日元(利潤率14.7%)。現如今,在世界的半導體、手機及智能手機、電視機等市場上,三星已經凌駕於日本企業之上。

三星電子之所以實現了華麗轉變,原因在於其准確把握了2000年以來的全球化動向,並且不斷推出了能夠滿足世界各地不同需求的產品。

從1994年算起,筆者在三星電子工作了大約10年,親身經歷了該公司走向成功的過程。日本常常有人把三星電子成功的原因歸結於韓國政府誘導韓元貶值、為三星提供各種優惠政策。但單憑這一點,並不能解釋其巨大成功的理由,以及同時期日本企業在電子領域的衰落。

另一方面,雖然如今勢不可擋,但三星電子也存在著諸多弱點。本文將根據三星電子的事例,分數回進行分析。

競爭力並不意味著“廉價”

首先,讓我們來重新思考“什麼是競爭力”。因為如果按照多數日本企業現在對於競爭力的定義,下面的討論便會出現理解上的偏差。

聽到競爭力,讀者會聯想到什麼?在為某家企業的部長、課長授課時,筆者提出了這個問題,大約9成人的回答是“成本競爭力”。由此看來,無論是日本企業的技術人員還是經營者,恐怕絕大多數人都認為“競爭力=成本競爭力”。按照這樣的認識,三星電子的競爭力也會被誤認為是成本競爭力。但事實並非如此。

競爭力是“被選擇的能力”。拿制造業來說,就是指自身產品對於用戶的吸引力。進入2000年以后,用戶看待產品的價值觀變得多樣化。有的人是根據功能選擇產品,也有的人是根據設計選擇產品。這樣的傾向在歐洲體現得尤其明顯。

舉例來說,某法國企業制造的名牌手袋用軟樹脂做材料,估計成本隻有4000∼5000日元,然而售價卻要到了20萬日元。這是因為該品牌已經樹立起了設計出眾的形象。對於渴望購買這款手袋的顧客,就算你說“我們的手袋隻要2萬日元,價格合理、質量又好”,也不見得就能賣得出去。這個事例清楚地表明,成本並不一定決定競爭力。

(責編:值班編輯、庄紅韜)

新聞查詢  

新聞回顧

      搜索

產業/經營更多>>

能源/環境更多>>

機械/汽車更多>>

數碼/IT更多>>

電子/半導體更多>>

工業設計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