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7月10日09:03
【相關新聞】
蘋果在墨西哥、哥倫比亞及台灣地區等多地也申請了“iWatch”商標
最近,一段別具一格的電影在視頻網站上發布,成了熱門話題。伴隨著音樂,黑白畫面上出現了一個銀色的小球,一個由很多小球排列成的男孩和這個小球玩耍。小球的質感看上去就像是用銳利的工具從金屬板背后敲擊而成。
這段1分30秒左右的電影《A boy And His Atom》(一個男孩和他的原子)已經獲得了吉尼斯世界紀錄認証,成為“世界最小的電影”。因為影片中那些小球竟然是原子,演繹影片的所有角色都是真正的原子。拍攝人員使用特殊顯微鏡,把原子放大約1億倍,通過操作約5000個一氧化碳分子,控制原子的排列。整部影片共拍攝了約250幀畫面。
這段電影出自IBM的基礎研究所“IBM Research”之手。這是一家研發最尖端技術的機構,為什麼IT領域的研發機構要制作這樣的電影?其背景是使IT實現飛躍的思維轉換。
迄今為止,半導體和硬盤性能的發展一直相當順利,微細化技術支撐著其發展。通過高密度化、高集成化,半導體和硬盤的性能不斷提升。然而,物理層面的微細化已經開始顯露出極限。耗電量等能源方面也存在難點。為了克服這些問題,IBM把目光投向了原子。
現在的硬盤記錄1bit數據大約需要100萬個原子,IBM長期致力於減少所需原子數量的研究。此次就開發出了隻需12個原子即可記錄1bit信息的技術。這段電影就是由這項技術的開發團隊制作而成的。
IBM希望通過減少記錄1bit數據所需的原子數量,使硬盤的性能實現突飛猛進。雖然說大家都認為微細化最終會走到單一原子的程度,而IBM則轉換思維,反過來把原子作為研究的起點。那麼,如果這項技術投入實用,將會帶來怎樣的劇變?
作為“世界最小電影”載入吉尼斯世界紀錄的《A boy And His Atom》(一個男孩和他的原子)。
在納米世界挑戰未知領域
這項研發中使用的是IBM蘇黎世研究所於1981年開發的掃描隧道顯微鏡(STM:Scanning Tunneling Microscope)。STM是用尖銳的探針靠近導電物質的表面或其表面上吸附的分子,通過隧道電流的變化觀測導電物質表面的原子水平的構造。發明STM的葛·賓尼(Gerd Binnig)和海因裡希·羅雷爾(Heinrich Rohrer)憑借這一成就,獲得了1986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
STM問世已有30年。在此期間,IBM研究所一直在開展原子操縱方面的研究,在2008年成功利用STM技術實現了對單個原子的操縱,朝著原子內存(Atomic Memory)的實現邁出了一大步。借助這項成果,通過改變每一個原子的配置,就有可能制作出用極少量的原子即可記錄信息的磁性記錄構造。
這其中同樣存在著思維轉換。現在的硬盤使用的是鐵磁性材料,電子自旋的方向全都相同。為了防止相互干擾,原子之間需要留出相當大的間隔。但是,如果使用反鐵磁性材料,讓相鄰原子的電子自旋反向相反,那麼,即使空間很小,原子之間也難相互干擾。這樣一來,就可以縮小配置所需空間,可以使單位空間的存儲密度增大100倍。
現在,硬盤記錄1bit數據需要的磁區長度約為20nm,軌道寬度約為100nm。而IBM設定的目標僅為其1/500。順便一提,驅動原子需要的力取決於原子配置在什麼樣的材料上,採用鉑時約為210pN,採用銅時約為17pN。
在如此微細的世界裡,10倍的差異帶來的結果自然也大不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