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財經>>中日技術產業信息網

中國能否避免重蹈1990年代日本的覆轍?

2013年08月07日10:47    

【相關新聞】

日本管理模式為何隕落?

60年由盛轉衰,底特律該如何重生?

加拿大移民新政:提高語言門檻,不要中國“富人”

中國經濟出現“意外波動”的三個因素

7.5%GDP揭示中國經濟的“六重苦”

在市場經濟領域中,有幾樣扣著“無法維持”的帽子,但卻維持至今的事物。其中,不斷膨脹的日本財政赤字首當其沖。歐洲央行勉強維系的歐元、因沒有其他替代品而繼續使用美元作為儲備貨幣的國際金融體制等,應該也可以列入“無法維持清單”。

但這些事物的無法維持性,都是以“從長期觀點來看”為前提,今后1年左右就會崩潰的可能性很小。與之相比,最近突然在媒體上出現的中國的高經濟增長率及其金融體系的“無法維持性”似乎更是迫在眉睫。

其中,“影子銀行”如今已經成為全世界的話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首席經濟學家布蘭查德(Blanchard)將中國風險列為世界經濟的首要風險因素,引發了廣泛關注(第二大因素是“安倍經濟學”,第三大因素是美國縮小貨幣寬鬆政策)。

“由投資轉向消費”的結構轉換停滯不前

隨著中國4月∼6月GDP同比增長率放慢到7.5%,對於中國的警惕似乎進一步增強。這個數字本身基本符合市場預測,並不出乎意料,但包括出口大幅下滑在內,增長的具體內容卻令人實在無法開口稱贊。

倫敦經濟咨詢公司資本經濟公司(Capital Economics)分析指出,增長的5.9%歸功於投資的帶動,消費的貢獻度僅為2.3%。而在1月∼3月,投資帶動的增長率為2.3%,消費為4.3%。經濟增長的重點似乎再度放到了投資上,這樣的經濟狀況表明,“由投資轉向消費”的結構轉換已經明顯出現停滯。

由於曾在7月參加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的中國財政部長樓繼偉稱“今年實現7%經濟增長目標無太大問題”,市場上一度充斥著“中國政府將增長目標從7.5%下調到了7.0%”的猜測。

新華社雖然做了“發言有誤”的訂正,但也報道稱,李克強總理曾經表示“今年的增長率不允許低於7%”,由此可見,在中國政府內部,7%無疑也是一個敏感的數字。

其實,觀察中國經濟社會穩定性的重要指標並不是不可靠的GDP,而是就業。

中國沒有像發達國家那樣可以信賴的就業統計,但可以確定的是,出口低迷導致制造業就業崗位減少已經成為沉重負擔。工資上漲速度也普遍出現觸頂回落的跡象,不難想像,有史以來人數最多的高校畢業生在今后將會給就業市場帶來更大的壓力。

在上述擔憂加重的情況下,由於中國金融體系存在的問題在某些方面與美國的次級貸款相似,因此不少觀測都由此類推,聯想到是否會出現像5年前雷曼危機那樣的金融危機。直到5月前后,筆者也一直懷有這樣的警惕,但隨著市場信息的收集,筆者逐漸覺得,中國的金融體系問題帶來的后果似乎並不會是“百年一遇”的聳人聽聞的世界金融風暴。

就筆者目前的印象來說,中國將面臨的反而類似於1990年代日本出現的情況——慘淡的壞債時代及其后的長期經濟蕭條,以及就業低迷引發的嚴重社會動蕩和政治體制動?,這一段歷程長期而非常艱難。

 

(責編:值班編輯、庄紅韜)

新聞查詢  

新聞回顧

      搜索

產業/經營更多>>

能源/環境更多>>

機械/汽車更多>>

數碼/IT更多>>

電子/半導體更多>>

工業設計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