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02月25日08:18
【相關新聞】
中國污染危機(完)超越政冷經冷:日本經驗可成為中國前行的路標
中國投資煤礦的信托商品接連爆出無法兌付的消息,而這還只是冰山的一角。倘若危機蔓延到規模龐大的房地產型商品,則事態就不容樂觀了。
中國“影子銀行”的危機開始逐漸變為現實。投資山西煤礦項目的信托商品就出現了無法兌付的危機。更嚴重的是,不只是原本就風險很高的“資源型”項目,就連規模更大的“房地產型”商品也狀況頻出。如果金融系統的信用受損,步入平台期的中國經濟形勢將會更加不明朗。
資源價格下跌是無法償債的一個原因
最近,中外媒體有關中國煤礦投資商品無法兌付的報道沸沸揚揚。吉林省信托公司從個人募集總額近10億元的資金,投向了山西省的一家煤礦公司——山西福裕能源。
可是這家煤礦公司目前處於實際破產狀態,正在法院的監督下,進行重組和債務清理。對於投資者而言,煤礦公司老板等雖然負有連帶責任,但並沒有拿煤炭開採權等作為擔保。這種漏洞百出的商品設計使得局面變得更加復雜。而這種狀況不過是冰山一角而已。
投資煤礦等的資源型信托商品余額,有人說是700億元,有人說是1400億元。中國平安証券指出,資源型商品存在四大風險:①開採量會隨政府的命令變化﹔②開採權等估價偏差大﹔③資源價格有可能下跌﹔④股權關系不清,保護不了投資者的利益。這種商品原本就存在著巨大的風險,但年利率可到10%左右。
另一方面,中國投資房地產開發項目的信托商品規模遠高於1萬億元。雖說目前尚未出現明顯的兌付逾期情況,但資產信投公司與開發項目的運營公司之間的訴訟頻發。很多訴訟的起因都是因為開發項目審批推遲、銷售停滯導致資金回收拖延等。
UBS Wealth Management認為,考慮到中國政府的財政健康度,“變為金融系統整體風險的可能性有限”。但又指出,“小規模的信托公司有可能發生兌付逾期現象”。
在中國眾多中小企業苦於籌措資金的情況下,影子銀行能滿足需求而迅速增長。倘若信用崩盤,有可能對民間籌措資金造成超乎想象的打擊。就目前狀況而言,同樣的風險會反復出現而無法避免,這勢必對中國政府改革金融系統形成嚴峻的考驗。(作者:張 勇祥,日經技術在線!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