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財經>>中日技術產業信息網

中國污染危機(完)超越政冷經冷:日本經驗可成為中國前行的路標

2014年02月20日08:28    

【相關新聞】

中國污染危機(六)日本企業單靠技術贏不了商機

VAIO出售與聯想的崛起

谷歌收購Nest,硅谷有何反應?

【企業研究】華為:“瘋狂工作”企業的真容

VAIO出售與聯想的崛起

 

幾公裡外霧蒙蒙的,東京塔不見蹤影。

現在的東京藍天一片清澈,但在經濟快速發展的1960年代,東京也曾和現在的中國一樣,被霧霾“寵幸”過。

“1964年東京奧運會的時候,東京的空氣污染狀況與2008北京奧運會時的北京差不多。我們也希望像東京一樣找回藍天”。北京市環境保護局副局長方力這樣說道。

嚴重的環境污染並非中國獨有。日本也是過來者。在幾周內造成1.2萬人死亡的倫敦“黑霧事件”的原因,就是典型的燃燒煤炭引發的空氣污染事件。

歷史已經証明,經濟快速發展時,發展的弊端基本上都會以環境污染的形式表現出來。為了喚回藍天,日本也曾耗費了漫長的時間。

日本也曾經濟第一環境第二

日本的公害最早可以追溯到二戰之前著名的“足尾銅山礦毒事件”,但引發國民關注的,還是到了工廠排放廢氣和廢水激增的經濟高速發展期之后。

當時的日本就像現在的中國,把發展經濟看得比環境更重。日本揚名世界的制造業也曾公開揚言:“採取環保措施,會輸掉成本競爭力。”

而日本政府之所以能對治理環境動真格,契機應該是以迅猛之勢傳遍全國的反公害市民運動。從1967年開始,“新潟水俁病”、“四日市哮喘”、“痛痛病”、“熊本水俁病”等公害訴訟接連涌現,被告企業紛紛敗訴。

從1960年代后期公害問題顯現之后,在后來的20年間,日本的工廠都在為污染對策而奔走。在那之后的另外20年,治理的對象又逐漸轉向了隨著城鎮化發展增加的汽車排放尾氣,以及氣候變暖。

再來看中國。在經歷優先發展經濟的時代之后,以2006年制定的“十一五”規劃為起點,中央政府開始大力治理環境問題。

中央政府制定出了使SO2(二氧化硫)排放總量減少10%的目標,並且把減排目標詳細分配給了各個省、市乃至發電站等企業。

減排目標的完成度成為地方政府官員的人事考評的項目,倘若達不成目標,甚至會影響到官員仕途。

國民意識的轉變也促進了制度的完善。在2011年出現的PM2.5熱議的帶動下,關注環保的人群也發生了巨大變化。

現如今,通過智能手機的應用查看空氣污染指數早已普及,環境污染成為了直接關系到自己生活的問題。

還有一個重要的因素是隨著SNS(社交網站)快速普及,政府掩蓋負面消息的難度增大。崛起的網絡輿論使政府受到了更加嚴格的監督。

盡管如此,對於幅員遼闊、人口超過13億的中國來說,方向的轉換要具體體現到行動上還需要一些時間。即便是日本,到今天這一步也歷經了近40年的時光。要求中國立竿見影可以說是強人所難。

也有看法認為,要想改善環境,“隻要放慢經濟發展的速度即可”,但是,在貧富差距依然懸殊的情況下,讓中國“不要再富了”不是辦法。

那麼,日本有沒有可以做的事情呢?

 

(責編:值班編輯、庄紅韜)

新聞查詢  

新聞回顧

      搜索

推薦新聞區

商務部明起對三國進口漿粕征收最高達50.9%的臨時稅

產業/經營更多>>

能源/環境更多>>

機械/汽車更多>>

數碼/IT更多>>

電子/半導體更多>>

工業設計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