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财经>>中日技术产业信息网

宝马i3,与LEAF和i-MiEV的最大不同在于制动的减速感

2014年06月25日08:46    

【相关新闻】

电装通用车载空调:理念——核心单元小型化、通用化

丰田新的车载信息通信服务“T-Connect”,采用Nuance的语音识别技术

丰田认真推进SiC功率半导体,设置专门生产线并做实车试验

在德国体验自动操舵技术实现的防碰撞系统

双臂机器人与人协同作业——参观日立的存储器工厂

作为宝马新的子品牌、可持续发展的新一代交通工具高档品牌“i”的开山之作,纯电动汽车(EV)“i3”已于2014年4月开始交车。“i3”车重仅为1260kg,可乘坐四人,配备最大输出功率为125kW、最大扭矩250N·m的马达,其行驶中究竟会有怎样的表现?本文为大家介绍一下在屋久岛和东京参与试驾的一些感受。

图1:笔者在屋久岛的试驾会上首次试驾“i3”
图2:树脂外板表现出独特设计,一眼就能看出是i3

i3虽然是四门车,但采用对开式车门设计,没有B柱。因此前后门不能单独打开,在打开后门之前,先要打开前门。在日常生活中,一人或两人乘车的机会较多,应该不会感觉到不便,但要向后座放行李的时候,可能会有点麻烦。

拿好钥匙上车,转动设置在方向盘右侧的档把,将其设置为D模式之后马上就能起动。踩下油门踏板,首先感受到的,是扭矩感深不见底的加速性能。因为是用马达启动,所以加速非常流畅。

图3:前后门为对开,打开后门前先要打开前门
图4:内饰使用自然材料和再生材料,为了发挥材料的特性,采用与以往不同的设计

开着i3,感觉与笔者以前体验过的日产“LEAF(聆风)”和三菱“i-MiEV”等EV明显不同的是松开油门踏板时强烈的减速感。或许是为了强化再生?感觉完全就像是发动机车在低档位的强力发动机制动般的减速效果。在习惯之前,驾驶员应该会吃惊于这样的减速感。

但是,一旦熟悉了i3的特性,掌握了踩、松油门的诀窍,驾驶员就会发现,借助油门踏板的踩踏量,可以控制加速和减速。单靠一只右脚,就可以完成从起步到停车的全部过程,只有在i3即将停止的时候才需要踩刹车。通过熟练地使用再生制动器,完全有可能实现将车准确定在停车线,此时,踩刹车只是为了维持停止状态。这样的驾驶感觉只有EV才能体会到,其思路与LEAF和i-MiEV尽可能与发动机车型保持一致的想法截然不同。

图5:档把
图6:方向盘后面的车速表

乘坐舒适性方面,笔者先在屋久岛试乘时,笔者感觉坐感偏硬,简直要从座位上弹起,但后来在东京试驾时,底盘虽然忠实地传达了地面的情况,但向上直冲的硬度消失了。普利司通制造的特殊尺寸的窄幅大直径轮胎“ologic”也表现出了强劲的抓地能力,实现了高度稳定的行驶。

图7:行李舱的空间相当于小型掀背车,后座靠背可以向前放倒,以达到调节空间的目的
图8:支持CHAdeMO,可快速充电

i3的另一个特点是,除了EV款,还推出了使用双缸汽油发动机驱动发电机、在锂离子电池耗尽后还能继续行驶的增程发动机款。安装发动机后的车重为1390kg,增加了130kg。乘坐舒适性因此得到了改善,那种厚重感在屋久岛试驾时颇得笔者欢心,但在东京内的试驾中,感觉还是EV款的行驶更轻快,令人心情舒畅。配合速度的升降,发电用发动机的转数也会增减,工作噪声并不明显。而且,在停车的时候,发动机也会停止,静音性与EV款一样。

顺便一提,笔者之前还曾试驾过马自达与奥迪的增程发动机EV的试制车,二者都使用转子发动机发电。试驾奥迪的时候,发动机的存在感与i3相同,而在试驾马自达的时候,笔者几乎感觉不到发动机的振动和噪声,从与EV的相似度而言,还是马自达的增程式EV更胜一筹。

图9:打开前发动机盖是杂物箱,在靠近仪表板的一侧设置了普通充电插口
图10:增程式EV的加油口位于右侧前翼子板

i3在日本的销量中,增程式EV以7:3的比例领先,而在德国,这一比例则是3:7,EV更受欢迎。日本是世界上少数几个充电站比较完善的国家,而且在未来几年内,借助日本经济产业省1005亿日元的补贴,以及四家日本车企的资金支援,快速充电器和普通充电器的设置速度应该还会加快。随着充电器的完善,使用i3等EV或许会变得更加方便。(作者:御堀直嗣,日经技术在线!供稿)

图11:普利司通开发的i3专用窄幅、大直径轮胎“ologic”
(责编:值班编辑、庄红韬)

新闻查询  

新闻回顾

      搜索

产业/经营更多>>

能源/环境更多>>

机械/汽车更多>>

数码/IT更多>>

电子/半导体更多>>

工业设计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