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04月25日10:19
【相关新闻】
荷兰著名的电子企业飞利浦从10多年前就开始从根本上为业务换血。但直到最近,该公司都还在为摆脱不了AV(影音)领域的成功光环而接连碰壁。作为索尼等企业的改革范本,飞利浦在新的一波改革中,将向解决方案型企业转型。
荷兰机电企业巨头飞利浦曾经是与索尼、松下齐名的AV(影音)家电豪杰。20世纪,松下电器产业(现在的松下)为学习现代经营方法与飞利浦展开合作,索尼也在CD、蓝光光盘等光盘标准化方面提供协助。而且,与索尼和松下一样,飞利浦的“金字招牌”曾经也是电视。
然而,今天的飞利浦已经不再是一家AV家电企业。2011年就任首席执行官(CEO)的万豪敦(Frans van Houten)决定把电视业务移交给与台湾企业合资的公司,让飞利浦事实上退出了家电业务。其他AV家电业务的转让也提上了日程。
从电视领域撤退后,厨房家电成了飞利浦家电的主力。其代表是不用油就能烹调油炸食品的畅销商品“Nonfryer”。这款商品于2013年4月登陆日本,在健康风潮的带动下,年销量超过20万台,达到了当初计划的4倍。包括日本在内,Nonfryer已经在100多个国家售出了150万台。成为了飞利浦的新招牌。
除此之外,电动剃须刀、电动牙刷等贴近生活的商品也成了顶梁柱。在233亿欧元的合并销售额中,家电业务所占的比例缩小到了20%。而X射线诊断设备等医疗器械则成为了占销售额40%以上的第一大业务,LED(发光二极管)等照明灯具紧随其后。
颠覆业务结构的一系列改革从始至今,一共经历了两个阶段。
令飞利浦下决心大胆实施改革的契机,是IT泡沫破灭后出现的巨额亏损,2001年达到26亿欧元,2002年更是高达32亿欧元。
对AV的执着成为绊脚石
当时,飞利浦从需求瞬息万变,价格竞争也比较激烈的显示器、半导体和手机等业务中抽身。同时通过积极实施收购,培育出了新的核心业务。那就是收益稳定的医疗器械,以及在LED登场后上升为成长领域的照明灯具。
从2001年开始,在10年时间里,飞利浦用于收购的金额约为140亿欧元。与转让业务筹措到的约89亿欧元相比,投向收购的资金是后者的1.5倍以上。
这些举措的确令业务结构发生了改变。家电部门在销售额中所占的比例从44%(2001年)降低到了36%(2010年)。而医疗器械部门则从16%增至34%,照明灯具也从17%增加到了30%。
不过,在此期间,“出于不舍,(飞利浦)没能对电视业务痛下杀手,改革出现了停滞”(万豪敦)。难以割舍的电视业务成为了业绩发展的阻碍。
当时的报道显示,从2007年开始,电视业务连续四年共造成了约10亿欧元的亏损。
到2010年,电视业务在销售额中所占的比例降低到了13%。面对这项养活着约3300名员工、曾经是公司发展核心的业务,飞利浦难以做出撤退的决定。
而打破这一局面的正是万豪敦。他向结构改革之前没能涉及的“圣域”开刀,着手实施了第二阶段的改革。
万豪敦强烈地意识到:“如果不撤出流血不止的电视业务,就会陷入被动”。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在2000年代初,当飞利浦还是亚洲家电业务领头羊的时候,就已经切身感受到了在平板电视领域崛起的韩国、台湾、中国大陆企业的实力。
万豪敦(Frans van Houten) 飞利浦首席执行官 1986年进入飞利浦。1999年开始负责亚太地区的家电业务。2002年成为消费电子部联席首席执行官。2004年,担任半导体部门首席执行官。2006年,拆分半导体业务,成立NXP半导体,出任该公司首席执行官。2011年起就任现职。 |
医疗器械、照明灯具业务也进行了调整。当时,由于美国经济低迷、欧元危机导致需求减少,飞利浦需要对收购业务的商誉一并进行减损处理。因此,在2011年,该公司的业绩从盈利骤跌到了亏损13亿欧元。
由盈转亏意味着之前实施的结构改革存在重大课题。在外人看来,主力业务的更替进展顺利。然而,作为激发业务潜力的关键,飞利浦的企业文化依然还停留在AV家电的时代。
利用总部研究所开发的技术制造新产品,然后通过销售团队销往全球——对于把AV家电作为轴心的制造业企业,这种做法曾经是“飞利浦本色”。在商品化上领先世界的CD等一系列光盘产品称得上是这一做法的典型体现。
然而,在医疗器械和生活家电等领域,各国的市场特性大相径庭。单从轴心已经转移到LED的照明灯具来说,与灯泡相比,销售大厦照明、街头照明等系统更有前景。而这些业务都需要更加细致地满足客户的需求。
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飞利浦没有从“产品”制造公司转变成为“解决方案”销售公司,没能发挥出自身的竞争力。万豪敦断言:“如今,AV家电时代那种酒香不怕巷子深的企业文化已经不再适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