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条法则:战略直控法则
在1994年之前,名白酒营销几乎都处于厂家的战略直控之下,营销的核心圈中经销商比重很小,也没有什么发言权。1994年,五粮液开创了“品牌买断”营销模式,经销商作为一种先进营销文化的代表,登上了历史舞台,并拥有了越来越大的话语权。但是由于经销商的短期利益取向,以及实力、能力的参差不齐,导致买断品牌热闹一时,成功的少,失败的多,留下了不少后遗症。几乎所有的名白酒厂,都经历了“品牌买断”的快乐与痛苦。
但是,品牌买断,是名酒企业与经销商高度融合的过程,这个融合带来了名酒企业营销能力的大幅度提升,营销的话语权又逐步地回到了厂家手中。这种回归与1994年的局面显然不同,厂家对经销商的重视程度有增无减,只不过是厂家在进行“营销补课”之后,与商家实现了更加合理的市场分工,双方的融合更深入,更有效。
近年来,汾酒营销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特别是2011年实行了“厂商利益捆绑”的经销商策略之后,汾酒营销的市场控制力、商家控制力明显加强。
一是以地级市代理制为基础,强强合作。选择当地有资金、有实力、有网络、有团队、有意愿的优秀经销商进行合作,共同投入,双赢发展,而没有网络、没有团队、没有配套工具的“三无”经销商则被淘汰出局。
二是与核心二批商签订合同,打破了二批商与厂家之间的市场阻断,加强了直控能力,保证了经销汾酒的利益,提高了经销汾酒的积极性。
三是核心县级市场的直控管理。
四是在重点区域组建以厂家为主导的区域办事处,增加地聘人员1500多名,协助经销商进行区域市场规划、费用预算,协助经销商对区域市场的重点酒店、烟酒店、商超、团购客户进行开发和维护,厂家人员与经销商一道,将日常工作下沉到一线终端,拉动终端,掌控终端。
五是定制产品纳入片区实行统一管理,统一考核,并且鼓励定制产品与自主产品的差异化,最大限度地促进定制商家与汾酒整体利益的一致性。
六是对专卖店的职能进行重新定位:展示品牌形象的窗口,传播汾酒信仰的舞台,拓展高端网络的渠道,销售汾酒产品的净土。
厂家主导,战略直控,渠道下沉,终端拉动,模式先导,一地一策,渠道精耕,与广大经销商更好地融合,是汾酒渠道新模式的主要特征。
第十三条法则:品牌活跃度法则
两年来,汾酒一改过去多年的沉寂,在各个领域大显身手,成为各大媒体、社会团体、专家、股评家追捧的对象。
——文化博弈,使汾酒的品牌活跃指数快速蹿升。汾酒集团每年的几场大型活动和话题,带来了持续的品牌活跃度。持续的品牌活跃度,又带来了巨大的品牌关注效应。通过巴拿马获奖纪念大会、汾酒纪念酒拍卖会、公益基金会成立大会、文言文大赛、第一国宴用酒新闻发布会以及一系列的公益事业,十多家电视媒体、100多家平面媒体报道多次,网络词条总量增加几百万条,巴拿马获奖话题、第一国宴用酒话题,已经成为街头巷尾经常议论的对象。品牌活跃度指数进入食品行业前10名;
——被2011年中国糖酒食品业年度峰会评为“年度畅销品牌”称号,李秋喜董事长荣誉当选2011年中国糖酒食品业年度人物;
——在“第八届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表彰大会暨2010年度中国企业品牌500强颁奖盛典”中,汾酒集团荣膺“2010年度中国企业品牌100强”,名列第84位,成为中国酒类企业入选百强的惟一品牌;
——荣获“中国白酒行业十大著名品牌”,集团公司董事长李秋喜荣获“2010年度中国企业十大著名品牌人物”、“2010年度中国白酒行业十大杰出品牌人物”;
——在第五届中国品牌节上,汾酒集团荣膺最佳酒文化奖、最佳公益奖、(酒行业)金谱奖;
——2011年《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排行榜》公布,“杏花村”品牌价值达到65.49亿元,较2010年增加17.56亿元,第八次入围榜单,是山西省唯一上榜企业,被国家工商总局确定为全国商标战略实施示范企业;
——股票价格一度创下历史新高,并首次入选上证180指数和央视财经50指数,股份公司以优异业绩被评为“2011十佳回报上市公司”;
——2011年3月成都春交会期间,汾酒销售公司荣获“2010年度资本影响力大奖”、“渠道冠军合作典范”、“中国糖酒食品业年度畅销品牌”等多项荣誉;
——9月份获“全国顾客最佳满意度十大品牌”称号;
——2012年2月,竹叶青酒荣获中华养生酒领袖品牌;
此外,汾酒集团公司还被授予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百强潜力企业、国家AAAA级工业旅游示范点、最具安全责任感食品企业、行业领袖品牌、十大公益杰出奖等殊荣。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