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条法则:清香版块聚焦法则
中国白酒市场是否存在一个“清香版块”?我们认为,“清香版块”不仅有,而且很重要。在中国白酒发展史上,以山西杏花村汾酒为代表的清香型酒一直是主流。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之前,中国白酒市场只有两个版块,一个是“汾型酒版块”,或者叫“清香型版块”,占有80%左右的份额;另一个是“曲酒版块”,占有20%左右的份额。而且,“汾型酒”的地位比“曲酒”要高很多。为什么有这样的观念?一是因为中国白酒的源头是清香型汾酒,清香型是中国白酒正脉,在消费者的传统观念中,正宗的白酒就是清香型。二是因为清香型酒是在陶瓮里酿造的,“曲酒”是在泥窖里酿造的。清香型酒的工艺比曲酒卫生、讲究。所以在当时,“我不喝曲酒”,跟眼下“我不看中国足球”,基本是一个意思。这个长达几百年的时期,也可以认为是中国白酒“清香信仰”的时期。同时,这个时期也是中国白酒的“纯粮酿造期”。
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开始,中国白酒“清香信仰”逐步进入低潮期,代之而起的是“曲酒勾兑”的高潮期。变化的主要原因,一是大众白酒口味的低度化,二是汾酒的营销模式与市场发展严重脱节。“曲酒”勾兑降度之后,还是“曲酒”,或浓或酱香的味道还在;而清香型酒则不宜把酒度降得太低。于是,“曲酒”的基酒全国大流通,先是拿“曲酒”勾兑,后来是拿酒精勾兑,80%以上的浓香型白酒充斥整个市场且趋于同质化,“曲酒”与清香型酒的份额之比倒了个个,清香型的份额缩小到不足20%。本世纪以来,中国白酒消费市场趋于理性,向纯粮酿造回归,向历史文化回归,向中、高度酒回归,向清香纯正干净健康回归,向理性消费回归。这五大回归,使中国名白酒进入了高速增长的通道;特别是向中、高度酒的回归,清香型的优势重新显现出来。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汾酒确立了“中国酒魂信仰体系”,扛起了“清香信仰”的大旗,可谓是恰逢其时。
由于清香型酒几百年的传统消费基础,清香回归可以说在全国任何一个市场都有机会。但是,资源是有限的,只有运用“二八原则”,把80%的资源集中使用在20%基础最好的市场,才能出现科学、有序、快速的崛起。于是,汾酒营销团队确立了“清香版块聚焦策略”,把相对有限的资源,向“清香信仰”基础最好的山西市场和山东、河南、河北、陕西、内蒙、北京、天津等七省市环山西重点市场集中。2011年,7个环山西重点市场销售收入同比增长60%以上,山西与环山西重点市场的销售收入,占到总收入的60%左右,与前文所述的第一黄金分割点一样,改变了汾酒市场的格局,初步形成了一个“八省市清香版块”。这个版块的形成,是汾酒集团“信仰营销”的重大突破,对于未来汾酒战略的实施,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第九条法则:梯形产品线法则
中国名白酒的产品线主要可以分为这么几类。一类是“棒棒糖型”,如水井坊、国窖1573、茅台,高端产品都比较强大,但是在高端产品之下往往缺乏丰富而有力的支撑;第二类是“糖葫芦型”,如洋河蓝色经典的海之蓝、天之蓝、梦之蓝;五粮液集团的五粮液、五粮春、金六福等,产品线相对比较丰富,但属于倒金字塔,高端强大,下面较弱。第三类是“梯形”,如汾酒,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款是与茅台、五粮液、水井坊、国窖1573等高端白酒同价位的。就是说,这是一种缺乏金字塔塔尖的梯形产品线结构。
“梯形”产品线的优点是安全性和稳定性,难点是梯形结构的整体升级。曾几何时,汾酒是“名酒低价”的代名词,大部分的产品集中在中档价位之下,玻璃瓶汾酒的收入占到50%以上。这样的一个“梯形结构”,突破的关键点在于梯形底边的提升。如果梯形底边一直停留在低价位的玻璃瓶汾酒,很难与其他国家名酒一决雌雄,还有可能沦落为二、三流名酒。事实上,在过去许多年,汾酒的情况正是如此。近年来,汾酒着力于不断提高梯形产品线的底边,到2011年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老白汾酒系列以上的中、高端产品销售收入,占到总收入的70%以上,梯形产品初步完成了整体性升级。这样,汾酒营销的全国推进,就是老白汾酒系列、20年陈酿系列、青花汾酒系列的梯形整体推进。在黄金分割的增长战略之下,在清香版块的大规模拓展过程中,梯形产品结构将稳扎稳打,步步为营,打下一片市场,就有能力巩固一片市场,对汾酒的未来发展形成全国名酒中最具稳定性的产品线支撑。
但是,梯形产品线结构属于一种过渡性结构,未来汾酒的产品线,必然由梯形向金字塔形转变。汾酒的产品路线,将有可能是在高端产品之下形成丰富而有力的支撑之后,再推出自己成功的、能够完美代表“中国酒魂信仰体系”的高端产品,这将是名白酒行业的一条独特路线。因此,汾酒产品线与茅台、五粮液、泸州老窖、洋河、水井坊的真正大比拼,应该在数年之后。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