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3月14日08:15 来源:人民网-财经频道
批量生产还有问题
3D打印机可以实现单件生产。但从生产能力的角度来看,这种生产方式目前面临着难以批量生产的课题。举例来说,美国Stratasys公司现在利用3D打印机制作该公司3D打印机的部分部件(31种部件),而这款产品的年产量仅为十余台。
但是,3D打印机完全有希望增加产量。因为数量的阈值会随着时代不断变化。众所周知,著名EMS(电子产品代工服务)企业台湾鸿海精密工业公司(通称富士康)采用切削加工的方式为美国苹果公司 “iPad”和“iPhone”制造金属外壳的。对于iPad和iPhone等批量生产的产品,使用冲压和制造是最常见的。然而,富士康通过使用数万台机床,实现了切削加工的批量生产。
与之相同,3D打印机的批量生产或许也将在不久的未来成为现实。最近,成型区空间大的3D打印机已经问世。例如,Stratasys应日本汽车企业的要求开发的3D打印机“Objet 1000”的成型区就达到了1000mm×800mm×500mm。这种打印机不仅可以用来制造大型产品,还可以一次性制造很多小型产品。
考虑到步骤和后处理,一般来说,在成型区中尽可能多地配置部件,以少量的次数进行成型的总体成型速度更快、成本更低,但具体情况还要看3D打印机的成型方法。
无需库存
易于实现少量生产的3D打印机拥有颠覆企业与用户关系的潜力(图3)。以诺基亚和Teenage Engineering为例,通过把部件的制造交给用户,企业将无需再持有库存。
图3:企业与用户职能的变化 采用3D打印机之后,企业与用户职能的变化。在产品领域,制造的职能可能从企业转向用户。特别是选配件部件、维护部件等领域,这种转变大有益处。 |
从这个角度出发,3D打印机在维护部件领域的应用前景值得期待。举例来说,企业长期储备办公设备维护部件的成本将得到压缩。
已经停产、需求量不大的产品的维护部件将保留3D数据。用户只需利用数据,按照需求到附近的营业所、3D印刷服务公司进行成型即可。这样一来,企业就能够实现库存的最小化。
培训用户
对于制造业而言,在使用3D打印机的过程中积累的[3]制造技术经验也将成为竞争力的源泉。
以日本INCS公司运营的Web网站“Inter Culture”为例,该网站向用户提供的信息还包括“3D打印机逐层打印的方向对于成品的不同影响”(图4)。网站销售3D打印机成型服务,以及3D打印机成型制品。
图4:网络服务的关键介绍 充分发挥3D打印机的作用必须具备数据制作方法、成型方向设定等技术经验。对于制造业,提供这些技术经验有助于扩大业务。 |
该公司虽然也向以制造业为主的企业提供3D打印机试制服务,但Inter Culture的定位基本面向个人。通过把交货期延长到2周左右,大幅降低了价格。
除了交货期长之外,低价格的另一个支撑是对于简化服务的贯彻。该公司称:“直接使用用户提供的数据,按照要求成型即可。”也就是把“用户理解3D打印机的特性,自主完成3D数据的制作和成型方向的指示等”作为前提。
不对技术经验抓着不放,而是按照需要传播给用户。这一点的优劣或许会决定未来业务发展的成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