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04月01日12:18
【相关新闻】
【海尔研究】挑战世界的红色旋风(完)张瑞敏专访:“死”是“生”的开端
垂直整合或水平分工与维持就业无关
对于为何执着于垂直整合,多数日本企业给出的答案是维持就业。但从日本半导体产业的现状来看,这个理由并不成立。
以北美为例,1990年代,北美的制造商为了改变业态,连工厂带员工一同转让给了EMS。EMS在这座工厂将继续雇用相同的员工,维持着硬件的生产。由此可见,无论是推行垂直整合还是水平分工,与维持就业都没有必然的联系。
设计与制造分工的历史悠久。在建设、时装、出版印刷等产业,设计与制造早就实现了分工。但从来没有听说过分工造成了就业减少。
不过,如果硬件生产的载体转移到海外,制造业创造的间接就业大多也将转向海外。即使无厂制造业春风得意,日本国内也有可能面临就业减少的风险。对此,批评之声已是不绝于耳。尽管如此,但苹果相关业务在美国国内创造的就业据说达到了约60万[大前,《从苹果的全球供应链解读“真实”》,BPnet,2013年11月20日]。与坚持整合设计与制造,最终导致企业破产相比,这样的结果恐怕要好得多。日本企业若想在日本国内维持与硬件生产相关的就业,反倒应该像前面所说的那样,选择从事代工和EMS的道路。
空洞化的定义变得模糊
空洞化曾经是指企业把自己的工厂迁往海外。但无厂企业虽然是制造企业,但手中并没有工厂。根本不可能把工厂迁往海外。因此也不可能出现空洞化。
代工、EMS等硬件制造服务企业无论总部设在哪里,工厂都遍布世界各地。拥有低工资的劳动者是这些企业选择建厂的条件之一。但是,要想满足客户多样化的需求,就需要在许多地方拥有工厂。这难道可以称之为空洞化吗?
1990年代后期,EMS企业掀起了进军东欧的热潮[稻垣,《EMS战略》,pp.112-113]。因为随着东西冷战的结束,在东欧建厂成为了可能。当然,在中国大陆也存在着大量的EMS工厂。台湾EMS的主力工厂都设在中国大陆。
EMS企业利用世界各地的这些工厂,向客户提供全球化的供应链。据说只需一周时间,生产基地就能转移到其他国家[稻垣,《EMS战略》,pp.98-99]。这也是EMS重要的客户服务内容。
制造技术的进步促进设计与制造的分工
那么,设计与制造应该在何时进行分工?在讨论这个问题的时候,首先要看的是模块的设计与制造是否独立。设计与制造互不牵涉,可以独立完成工作——如果做不到这一点,分工就无法实现。
从这个观点出发,设计与制造分工的推动力其实是制造技术的进步。在制造技术尚未成熟的时候,设计技术人员如果不充分了解制造技术,就无法进行设计。此时,设计人员与制造技术人员组成了“生产者文化圈”,但与用户(消费者)拉开了距离。笔者将其称之为工业社会型结构(图2(a))。随着制造技术的进步,设计人员如今已经可以不用理会制造技术。重心反而放在了摸索用户的意向并使其实现上面。与用户组成了“信息处理文化圈”(同(b))。
图2:设计、制造、用户关系的变化
图2(a)展示的是在一个企业内垂直整合设计与制造。而图(b)的结构展示的则是不同公司分别承担设计与制造的水平分工的可能性。
其实,在笔者的著作中,图2是被非法转载次数最多的。某大学教授曾以这张图片为依据,向笔者介绍了即将启动的某个项目。还有学生准备把这张图放入博士论文,被笔者提前发现并发出了警告。甚至还有经济学者在著作中使用了该图。当然他们当中没有一个人知道这幅图原本是出自笔者之手。
此图最早刊登在1983年的《日经电子》上 [西村,“设计-流程分极日趋严重”,《日经电子》,1983年10月24日刊,pp.88-92]。估计是企业把杂志作为内部资料复制,然后流向了外部。转载表示对笔者的信服——无奈之下,笔者也只好这样劝慰自己。
互联网推动分工速度加快
其实,互联网的普及也加快了分工的速度。只要接入互联网,任何人都可以与其他的个人和组织共享、交换信息和知识。不仅需要的时候短,而且费用低廉。电子邮件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无论是给同一公司邻桌的同事发邮件,还是给地球背面的客户发邮件,二者耗费的时间和费用都是一样的。
为达成某个业务目的把工作委托给同事叫作“使用企业”,委托给客户叫作“使用市场”[岩井,《二十一世纪的资本主义论》,筑摩书房,2000年,pp.248-262]。使用企业必须雇用员工。使用市场则需要与其他公司进行市场交易。究竟哪个更划算更快速,才是选择内外(是自行生产还是分工协作)的决定因素。
如果单靠市场交易实现目的,交易的数量会变得庞大,使得交易成本 (transaction cost)增加。与之相比,委托同事的交易成本比较低廉。企业正是为此而存在[Coase,《The Nature of the Firm》 Economica,Nov.1937,pp.386-405]。但这是在没有互联网的时代产生的思维模式。
交易成本的本质,是与客户分享、交换信息和知识的成本(时间与费用)。在能够使用互联网的环境下,无论是在公司内部还是外部,共享、交换信息和知识需要的成本几乎没有差别。
既然时间和费用相同,那就不需要勉为其难地把工作局限于公司内部。而是要放眼公司之外,寻找优秀的交易伙伴。
互联网实现商用利用始于1990年前后。互联网带来的交易成本的减少,促进了合作、互助、分工的进程。垂直整合与独立自主相对处于劣势,基于模块化的水平分工占据了有利地位。这在个人电脑行业催生了国际性水平分工,在半导体行业催生了无厂设计公司与硅代工企业的分工,在电子产品行业则催生了无厂制造商与EMS的分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