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财经>>财经专题>>中日技术产业信息网

火力发电才是“主战场”

2013年04月22日09:15    来源:人民网-财经频道

【相关新闻】

原油与天然气的价格为何会出现较大差异?

日本修订《节能法》,节能建材纳入鼓励对象

中国的“页岩革命”能否突破两大障碍应运而生?

核电站恐怖袭击的四种可能性及对策(下)

“页岩革命”或导致“逆石油危机”

2012年年底,日本重型电机设备产业史又翻开了新的一页。三菱重工业公司和日立制作所这两家日本老牌厂商最终决定整合火力发电业务。对于这两家公司来说,其意义之重大无法估量。

对于三菱重工来说,火力发电相关业务堪称“摇钱树”,在企业经营中占有重要位置。而且,该公司一直孤高特立,不仅没进行过大型重组,甚至没有进行过正式的M&A(并购),这次的赌注之大的确是史无前例。另一方面,日立对其传统的火力发电业务也非常重视。

尽管如此,两家公司仍决定于2014年共同出资设立新公司。促使2家公司采取这一行动的重要因素,是“安居之地”的丧失,以及今后将席卷全球的能源形势变化。

日本经济“失去的20年”对于重型电机设备行业来说,含义超过了其字面意思。日本的经济发展及人口增长达到极限,作为最大客户的各家电力企业逐年缩减设备投资。而且在3?11大地震之后,由于核电站停运,电力行业的形势急转直下。目前这已成为大势所趋。电力企业的设备投资比1990年减少一半,依赖于此的重型电机设备企业也无法在日本国内实现增长。

不过,从全球范围来看,却是一个截然不同的世界。以东南亚为中心的新兴市场国家今后将步入全面人口增长及经济发展阶段。电力短缺较为显著,存在着巨大的发电站新建增建需求。据国际能源署(IEA)预测,在2035年之前,全球发电容量将扩大到现在的1.7倍,其中接近6成为火力发电。火力发电的确是全球成长产业。

然而竞争也非常激烈。目前在全球范围内,美国通用电气公司及德国西门子公司等跨国巨头展开激烈竞争,中国及韩国企业也开始崛起。三菱重工的大型燃气火力发电涡轮机在全球所占份额仅为10%左右。

生产燃气轮机的三菱重工高砂工厂

从安居之地进入波涛汹涌的大海——两家公司决定进行业务整合,就是为了在海外开展相关业务。

目前火力发电需求日益增大,而另一方面,全球能源价格也有可能暴涨。不仅资源贫乏的日本将陷入能源短缺困境,新兴市场国家也面临同样情况。如今,新兴市场国家为了抑制能源消费,也开始寻求高效率发电技术。虽然在低价格竞争方面处于劣势,但说到技术实力,日本企业不会输给全球任何竞争对手。作为两家公司最大优势的技术实力将催生取胜的良机。

“整合是大势所趋”

三菱重工原动机事业本部长、常务董事和仁正文强调称:“我们希望通过新公司在全球销售燃气轮机。”新公司由三菱重工出资65%,日立出资35%,和仁常务现在是业务整合的首席负责人。

燃气火力发电站使用的燃气轮机是重型电机设备企业取得利益的源泉。在煤炭火力使用的蒸汽涡轮及锅炉方面,中国企业占据50%以上的份额,已陷入激烈的价格竞争。就连始终坚持自给自足原则的三菱重工,也开始与中国东方电气集团合作,在当地生产旧型号设备。

不过,燃气轮机不同。1000度以上的燃气以音速吸入,撞击着约2000枚超合金叶片,1分钟产生3000~7000次旋转,这样的燃气轮机中,凝聚了很多技术精华。难度与蒸汽涡轮有相当大的差别。

引领亚洲涡轮机研究领域的东京大学教授渡边纪德介绍道:“燃气轮机是大量专有技术经验的集合体。即便得到设计图,也不是能够简单制造出来的。”而且,制造大型涡轮机需要巨大的工厂,因此会产生巨额设备投资。在全球只有三菱重工、通用电气及西门子3家公司进行制造的原因就在于此。

进入门槛高的并不仅仅是大型燃气轮机。日立比较擅长的中小型燃气轮机也一样。日立电力系统公司总工程师、首席技术官(CTO)池口隆称:“燃气轮机并不存在‘新兴市场国家规格’。全球任何一个市场都需要最高性能的产品。决定胜负的是如何以低成本制造具备最高性能的设备。”

日立的中型燃气轮机“H-25”。三菱重工的主力为大型设备。

在三菱重工和日立公布燃气轮机技术成果的全球各国举办的学会上,相关人士纷纷前来取经,每次都爆满。这证明了两家公司的技术实力处于全球顶级水平。

和仁常务继续说道:“本公司主要制造大型燃气轮机,而日立则擅长中小型燃气轮机。我们两家公司通过此次业务整合,就具备了能够名符其实地与全球巨头进行对抗的全系列产品阵容。”

三菱重工以前专注于大型燃气轮机,致力于全球最高效率的开发竞争。而另一方面,日立在1964年与通用电气建立合作关系,大型设备委托给通用电气,自己致力于中小型设备的开发制造。换句话说,两家公司均面临资源短缺问题,无力开发完整的产品阵容。其瓶颈在于缺少技术人员。“这样无法在全球进行竞争。进行业务整合是大势所趋”,日立首席技术官池口这样说道。

通过业务整合,新公司的购买力得到增强,可低价采购原材料。三菱重工的和仁常务表示,这样还能够“逐步对重复的产品及海外基地进行整理及整合”。两家公司力争使成本削减15%。

 

(责编:值班编辑、庄红韬)

新闻查询  

新闻回顾

      搜索

产业/经营更多>>

能源/环境更多>>

机械/汽车更多>>

数码/IT更多>>

电子/半导体更多>>

工业设计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