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08日08:38
快速增长与污染
染野:估计这些工厂在建设之初都受到了热烈欢迎。从中方来看,日本工厂的环境对策完善,而且还能为地区的就业和经济做出贡献。估计有些工厂还享受到了优惠措施。但今后的情况将发生改变。中国调整方针的速度很快,很多条件都会不断变化。
或许会在比20年、30年还要短的期间内发生变化,而且,优先度也有可能从经济转移到环境。
——原来如此。毕竟居民不健康,经济就无法成立,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也是理所当然的政策转换。
染野:日本估计是在1950年代到1990年代大约40年的时间里,渐渐发生了改变。曾几何时,工厂排放的七色烟还是一种骄傲,大家都憧憬那样的景象。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工厂的建设似乎过了头。紧接着,石油危机袭来,通过开发环境技术,日本车反而开始畅销。但汽车的畅销又引发了全球变暖问题。日本在较长的历程中,克服了一道又一道的阻碍。
而中国是在较短的期间内发生了这些问题,所以才会出现混乱的局面。从改革开放算起,1990年到现在也就是20来年。因为起步晚,最新技术大量涌入,中国有电脑有手机,也有所有的模具。电子商务也广泛发展。发展速度飞快,但问题涌现的势头也一样迅猛。
正因为如此,日本在1970年代的时候没有人提起PM2.5。既然四日市哮喘成了问题,那就控制二氧化硫。但在中国,正在解决二氧化硫问题时,又曝出了PM2.5问题。而且,因为气候变暖,随之而来的还有二氧化碳减排问题,甚至还有汞问题。担子非常沉重。中国环境主管部门的工作人员承受的压力估计相当大。
——而且环境主管部门的人数还极少。
染野:负责环境对策的是只有350人的“环境保护部”,与美国和日本相比,人员数量少的可怜。日本环境省拥有1500人,美国拥有1.8万人。但中国当今的主流看法是“公务员过多”,相较而言,目前是在进行行政改革。
在美国,自然环境管理等现场工作也是由公务员负责。中国除了环保部的350人之外,还有“事业单位”这种类似于特殊法人的组织,全部加在一起,估计也能达到2000~3000人左右。但这些人毕竟是接受委托和任务的执行部门,既不参与政策的制定,也不与外国开展政策协商。因此,环保部的350人必须担负起这些工作,每天都忙得团团转。
——这么说,中国环保部的350人基本相当于日本环境省的1500人?
染野:基本上可以相互比较。稍有不同的是在中国,气候变化由其他机构负责。除了这一点之外,差别并不算大。
问题归根于社会监督体制不健全
——染野先生认为,中国环境问题不见改善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社会监督体制不健全。在日本,如果行政机构不予解决,可以走司法程序。并且,如果中央政府不作为,地方政府首脑可以采取行动。而且有舆论监督自由。这三点中国都还有欠缺。
染野:这估计不仅限于环境领域,中国其他问题也都存在相似构造。为了防止恶人获利,社会需要进行监督并加以清除。因此,作为监督机制,日本的舆论报道发挥了相当的作用。另外,如果行政部门未能及时加以规制,市民可以走司法程序。而且,一直关注各地区实际情况的是各地方政府,因此,地方政府首脑会监督自己所管辖的地区是否存在问题。
在这样的机制下,日本的监督系统充分发挥着作用,从而排除非正常因素。中国也想排除非正常因素,而且正在朝着这个方向推进。但排除机制一直难以得到完善。于是,中国目前打算建立一种以人事任免来促进监督的机制。
关于舆论报道,某些内容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得到容许,出现了针对健康危害问题的报道,有关污染的报道也经常出现。从这一意义来讲,虽然不是用来“以儆效尤”,但某种程度上也算是做到了媒体监督。
因此,中国即使无法采取和日本完全相同的制度,也必须采取一种能够替代发挥作用的机制。社会的潮流是否会发生大的改变,这点会成为审视中国的关键。这一点在审视环境问题时也能感受到,和我持不同观点来审视中国的人恐怕也会感受到这一点。
——没错。从任何一个角度来看,中国的问题都会最终归结到这一点上。
染野:我觉得,从经济、食品安全或者国家安全和外交的角度来看,也终会归结到这一点上。从环境方面来看,也是这样。因此,环境问题只是中国的一个缩影。
——因此,虽然社会体制会变成什么样很难预测,但至少已经出现严重的环境问题。对此,有人认为会成为长期问题,也有人认为会比我们觉得所需的时间更快地予以解决。
染野:的确存在这样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