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01月10日09:40
【相关新闻】
在玻璃窗的另一侧,是一个截然不同的世界。身着防尘服、手戴薄手套的工人正在组装着银色的机械。
从另一扇窗户眺望中庭的1层,1个仿佛伸开双手的机器人映入眼帘。银色的是与半导体制造装置一起工作的晶圆搬运机器人,伸开双手的是液晶面板搬运机器人。这里是安川电机于11月底在北九州市投入使用的新工厂。
工厂车间的空气洁净度高达“ISO6~7级”,与相机工厂和部分食品工厂相当。因为把原本分成7个的车间集中到了1处,所以该公司重新建设了厂房。在省去多余的搬运环节后,工时数减少了约3成。
安川电机没有公布工厂的投资额,但从拆除原有工厂,重新建设来看,金额绝对不会是一个小数。受灾后重建和东京申奥成功的影响,建筑工人和技师向东日本流动,也抬升了北九州的建设成本。
对于“省去多余的搬运环节”的思路,笔者非常理解,但心中也不免产生了一个疑问。仅导入半导体机器人和液晶机器人值得新投资建设工厂吗?
“与液晶一同发展”的时代已经终结
让我们来稍微回顾一下历史。就在几年前,为了提高生产效率,液晶行业还在竞相角逐玻璃基板的大型化。
2000年代前期还是“第6代”(约2.5平方米),随着时间的推移,第7代、第7.5代、第8代开始涌现,面板越来越大,很快就发展到了足有8平米之多的第10代。为制造第10代液晶建设的夏普堺工厂(当时,现更名为堺显示器产品公司)称得上是大型化的代表。
伴随基板大型化的发展,能够安全运输厚度不到1毫米的玻璃基板的机器人也成为了开发的热点。安川电机就是液晶机器人开发的领军企业。
然而,夏普与堺工厂的结局尽人皆知。液晶电视的大型化告一段落,反而是能够高效制造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液晶的“第6代和第8代用机器人才是现在的畅销商品”(安川电机)。但其需求也已经近乎饱和。
半导体同样如此。2013年9月,大型半导体制造装置企业东电电子与美国应用材料公司决定在2014年下半年合并。既然制造装置企业为求生存开展国际重组,半导体机器人作为制造装置中的一个部件,日子自然不会好过。市场扩大的势头也比不上以往。
清洁车间所为何来?
向安川电机的执行董事南善胜询问其中的缘由,对方回答:“这是为未来的投资”。安川电机非常清楚,液晶和半导体用机器人如今不处在向上的环境中。该公司之所以建设配备清洁车间的工厂,并不是为了这些象征着日本机电产业的机器人。
而反映该公司真正意图的是,一种机器人于11月上旬参加了在东京都内举办的“国际机器人展”。
这种机器人能像人一样,用两条胳膊调配试剂。不用说,这种机器人面向的用途,是再生医疗和尖端科学实验,工作的地点也是清洁车间。为实现品质管理、降低成本而有意发展自动化的食品工厂机器人同样是在卫生管理严格的环境下使用。
当然,机器人本身也必须是在清洁车间中制造。虽说目前对于销售额还几乎没有贡献,但这些机器人正是促使安川电机决定新建清洁工厂的砝码。
从液晶、半导体到生物医疗、食品。在这样的脚步中,隐约透露着安川电机不依赖机电业务,开拓新客户的决心。
在制造汽车工厂常见的多关节机器人厂房,也出现了这样的迹象。2年前访问时,生产线上还有近20名工人,现如今已经减少到了3名,取而代之的,是大量增加的机器人。
机器人负责的组装作业比例从过去的12%提高到了71%。但如果将其看作是利用机器人减少人员配置,就错判了其中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