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體范圍:
包括5省的30個省轄市和3個縣(區),面積28.9萬平方公裡,2011年末總人口1.79億,地區生產總值4.2萬億元,分別佔全國的3%、13.3%和9%
明確要求:
持續探索以新型城鎮化為引領的“兩不三新”三化協調科學發展的路子。其中,“兩不”指不以犧牲農業和糧食、生態和環境為代價,“三新”指新型城鎮化、工業化和農業現代化
編者按:十八大報告提出繼續實施區域發展總體戰略,充分發揮各地區比較優勢,優先推進西部大開發,全面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大力促進中部地區崛起,積極支持東部地區率先發展。區域協調發展是解決制約我國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結構性問題的重要抓手。國家發改委近日發布的《中原經濟區規劃》正是國家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又一重大規劃,這是繼國家出台指導意見后,推進中原經濟區建設的又一重大舉措,體現了中原經濟區在全國改革發展大局中的重要戰略地位。
國務院近日批復了《中原經濟區規劃》。《規劃》明確要求,持續探索以新型城鎮化為引領的“兩不三新”三化協調科學發展的路子。其中,“兩不”是指不以犧牲農業和糧食、生態和環境為代價,“三新”指新型城鎮化、工業化和農業現代化。
河南省發改委主任張維寧說:“探索‘兩不三新’三化協調科學發展的路子是《規劃》最為鮮明的特色。這條路子既體現國家重大戰略意圖,又緊扣中原經濟區發展實際,必將指引中原經濟區在更高起點上實現新的跨越。”
“中原經濟區規劃是迄今國家已批復的規劃覆蓋面最大的一個國家級區域規劃,它以河南為主體,延及周邊,是中部崛起的最重要支點。”中國社科院榮譽學部委員陳棟生說。《規劃》明確了中原經濟區的具體范圍:包括5省的30個省轄市和3個縣(區),面積28.9萬平方公裡,2011年末總人口1.79億,地區生產總值4.2萬億元,分別佔全國的3%、13.3%和9%。
“規劃的指導思想是探索不以犧牲農業和糧食、生態和環境為代價的‘三化’協調科學發展之路,抓住了我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最關鍵最核心的問題。”中國社科院工業經濟研究所研究員陳耀說,這個規劃不僅能很好地指導中原經濟區科學建設、科學發展,它所探索的路子和建設經驗對於中部地區乃至全國都必將產生重大的示范性意義。
探路“三化”協調,“五個定位”指明航向
張維寧介紹,《規劃》根據中原經濟區的突出優勢,充分考慮未來發展潛力,明確了中原經濟區的“五個定位”,不僅要求中原經濟區在帶動中部地區崛起和服務全國大局中發揮更大作用、承擔更大責任、做出更大貢獻,更為中原經濟區現代化建設指明了航向。
建設國家重要的糧食生產和現代農業基地。《規劃》提出,集中力量建設糧食生產核心區,推進高標准農田建設,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加快發展現代農業產業化集群,推進全國重要的畜產品生產和加工基地建設,提高農業專業化、規模化、標准化、集約化水平,建成全國新型農業現代化先行區。
建設全國“三化”協調發展示范區。《規劃》提出,在加快新型工業化、城鎮化進程中同步推進農業現代化,探索建立人口集中、產業集聚、土地集約聯動機制,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為全國同類地區發展提供示范。
建設全國重要的經濟增長板塊。《規劃》提出,推進區域互動聯動發展,發展壯大城市群,建設先進制造業、現代服務業基地,打造內陸開放高地、人力資源高地,成為與長江中游地區南北呼應、帶動中部地區崛起的核心地帶,引領中西部地區經濟發展的強大引擎,支撐全國發展新的增長極。
建設全國區域協調發展的戰略支點和重要的現代綜合交通樞紐。《規劃》提出,強化東部地區產業轉移、西部地區資源輸出和南北區域交流合作的戰略通道功能,促進生產要素集聚﹔建設現代綜合交通體系,加快現代物流業發展,形成全國重要的現代綜合交通樞紐和物流中心。
建設華夏歷史文明傳承創新區。《規劃》提出,挖掘中原歷史文化資源,加強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提升全球華人根親文化影響力﹔培育具有中原風貌、中國特色、時代特征和國際影響力的文化品牌,提升文化軟實力,增強中華民族凝聚力。這一定位通過推動中原文化的大發展大繁榮,能夠為區域經濟發展注入強大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