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2月25日13:30 來源:人民網-財經頻道
中國在2010年超過美國,成了全球最大的一次能源消費國,佔全球能耗的2成左右。2000年的消費量為日本的2倍左右,但現在已經接近5倍。不過從人均消費量來看,仍為日本一半以下。如何滿足如此旺盛的消費需求已經成為中國的巨大課題,在全球受到了極大關注。
以前中國的大部分能源都來自國內。煤炭作為核心能源,在一次能源中所佔的比例高達67.2%。雖然進口量略有增加,但國內產量也隨著消費量的增多而持續上升。
隨著汽車的迅速普及,石油消費量也迅速增加。國內生產持續擴大,2010年日產量首次超過了400萬桶。不過消費量增長得更快,日消費量超過了900萬桶。但由於今后國內產量很難實現巨大增長,因此國有石油公司目前正積極在全球各地獲取油田權益。
天然氣雖然份額較少,但近幾年正以20%以上的速度迅速增長。2009消費量超過日本,成為亞洲最大的消費國。此前一直通過本國生產來滿足需求,目前國內已有五處液化天然氣(LNG)接收基地投入運營。並開始通過管道從中亞進口。使煤炭氣化制成的合成天然氣開始增產,並開始生產碳層甲烷,最近還開始投資開發頁岩氣。為了降低較高的煤炭依賴度,今后也將繼續向使用天然氣轉變。
電源構成方面也是煤炭火力的比例佔絕對性優勢,約佔發電量的8成。緊隨其后的是水力發電,2009年的發電業績達到了16.7%。適宜進行水力發電的地區大多位於西部,四川省和湖北省較多。
其中,湖北省三峽水庫的水力發電站就設置了26座70萬kW的發電機。總輸出功率為1820萬kW,為全球最大規模。
三峽以外也有其他地區可以建設大規模水力發電站,雲南省怒江目前正針對開展與三峽同樣的大規模發電業務進行探討。
可再生能源中,除了水力之外,風力發電的普及程度最高。去年建成了1650萬kW的設備,累計採用量達到了4229萬kW,超過美國躍居全球首位。
風力發電主要在內蒙古自治區、河北省、遼寧省、吉林省和黑龍江省等風況較好的北部地區普及。今后,對東南部沿海地區及海上風力發電的期待將日益高漲。雖然普及的初期階段是從海外廠商處進口設備,但現在國產化取得了一定進展,已經成為可代表世界的生產基地。國內企業華銳風電(Sinovel Wind)、金風科技(Gold Wind)、聯合(United Power)和中國東方電氣(Dongfang Electric)等4家公司位列全球前十,並開始致力於提高輸出功率。
中國還意欲發揮在陸上風力發電方面位居全球首位的經驗,在海上風電領域也領先於世界。2010年7月,配合舉辦上海世博會,在上海東海大橋附近建成了中國首個海上風力發電設備,樹立起34座3000kW的風車(共計10.2萬kW)。緊接著,2010年10月又在江蘇省沿岸實施了風力發電業務投標,正式開始進行海上風電的開發。上文提到的企業也開始開發適合海上風力發電的大規模發電機。例如,華銳風電已經在產品陣容中追加了5000kW和6000kW的機型。
雖然今后發電規模仍將以陸上發電為中心,但沿海地區海域由於靠近電力高消費區,因此供應力的增強很受期待。政府提出了到2020年使風力發電整體普及1.5億kW的目標,預計其中3000萬kW為海上風力發電。計劃江蘇省到2020年達到945萬kW,山東省達到700萬kW,浙江省實現370萬kW,規模龐大,頗為引人注目。
據稱雖然目前中國風力發電的普及規模已位居全球首位,但有些是在輸電網尚不完善的情況下建設的。要實現雄心勃勃的採用目標,或許需要同時推進輸電網的建設。
已成為世界工廠的中國在太陽能電池生產方面也躍居全球首位。在過去5年裡,產能實現了飛躍發展。
2010年產量超過100萬kW(=1000兆瓦)的太陽能電池廠商在全球共有5家。其中的4家分別是尚德太陽能電力有限公司(SunTech Power)、晶澳太陽能公司(JA Solar)、英利綠色能源控股有限公司和天合光能公司(TSL),中國企業正席卷全球市場。
這些公司生產的9成以上的太陽能電池均銷往海外,比如通過可再生能源固定價格收購制度(Feed-in Tariff=電力全量固定價格收購制度),市場正日益擴大的德國等國家。現在正謀劃通過企業收購和設立分公司進軍日本市場。
在中國國內,有許多遠離城市沒有通電的村庄使用光伏發電作為電源,但現在政府開始積極致力於在大規模發電設備和建筑中採用光伏發電。2009年,以國家能源局為中心,開始在甘肅省敦煌開展1萬kW的發電業務。之后繼續在全國各地建設大型發電站。
在江蘇省建成了3座2萬kW級的大型發電站。寧夏回族自治區和青海省等也建成了1萬kW以上的發電站。
承接大型發電設備建設工程的企業通過投標決定,中標企業能夠以固定價格銷售電力。從2009年起,建筑採用50kW以上的光伏發電便可使用補助金。
不過,關於在全國范圍內採用電力全量固定價格收購制度,雖然進行過具體探討,但並未付諸實施。雖然有4家年產量超過100萬kW的企業,但2010年底全國累計採用量僅為80萬kW左右。今后,在擴大內需方面採用什麼政策受到了極大的關注。
另一方面,生物質(生物資源)燃料的供應量並沒有像太陽能電池的產量一樣日益增加。
20世紀90年代后半期,玉米產區出現過量庫存,因而開始正式生產生物乙醇。2000年以后,開始相繼在黑龍江省等地建設工廠,制定了要用作汽車燃料的規定。還採用了補貼等優惠政策,在流通區域擴大的同時,產量也日益增多。供應量超過了100萬噸。
不過,原料玉米用於食品及飼料的需求也日益擴大。由於價格出現暴漲,政府2006年開始限制玉米的使用。
另一方面,中國的新車銷量2009年超過美國,奪得全球首位,汽車保有量也於2011年8月突破了1億輛。遠遠超過了日本的保有量,僅次於美國。汽車的迅速普及使得石油消耗量大幅增加,但與發達國家相比,保有比例依然比較低,今后應該會繼續增多。生物燃料將越來越受到期待。
政府曾推薦以甜高粱和木薯為原料代替玉米生產乙醇,但產量並未如願增加。2020年的目標是生產1000萬噸,但需要確立以不會與食品產生競爭的纖維素等為原料的新生產方法。
2010年10月,中國政府公布了十二五規劃(2011∼2015年)綱要。提出推進戰略性新興產業,確立了重點發展7個產業的方針。
其中,與能源相關的領域包括節能和環保產業、核電和可再生能源、電動汽車等新一代汽車這三個領域,將通過積極推動其發展來進一步提高GDP(國內生產總值)。力爭在2020年之前,把一次能源中非化石燃料的比例從2010年的8.3%,提高到15%左右,對於全球最大的能源消費國來說,提高該比例並不簡單。雖然風力發電採用規模目前已在全球居首,但仍需要在繼續推進採用風力發電的同時,在其他領域也果斷採取普及措施。
中國大量生產可再生能源設備有助於降低成本,還為海外普及可再生能源做出貢獻。另一方面,日本等發達國家的企業也陷入價格競爭的苦戰。在美國,由政府提供支援的太陽能電池廠商Solyndra公司的破產受到了極大關注。把可再生能源視為本國發展產業的國家似乎將繼續苦惱於中國產品涌入,同時也在能源政策和產業政策的夾縫中搖擺不定。(日經能源環境網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