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2月26日13:09 來源:人民網
德國於2001年決定到2020年階段性廢止核電,為了確保新能源及實現二氧化碳減排,正在積極推動可再生能源的普及。
德國是歐洲最大的能源消費國,但卻沒有豐富的石油及天然氣資源,因此常年依靠煤炭,並一直採取保護國內煤炭產業的政策。現在雖然修訂了這些保護政策,不斷降低對煤炭的依賴程度,但煤炭在一次能源供應中所佔的比例仍高達22.7%,發電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也比較多。
1990年時,可再生能源在德國一次能源供應中所佔的比例不過1.5%,而到2009年,已經增長到了9.1%。借助值得在全球大書特書的扶持政策,德國的風力發電、光伏發電、生物質發電、生物柴油及生物燃氣等達到了全球最高,或者歐洲最高水平。
對可再生能源的扶持還有望擴大就業。德國政府稱,2009年該領域為超過30萬人提供了就業機會。
風力發電方面為歐洲最大
德國採用風力發電的規模在歐洲最大,2009年底的發電規模為2578萬千瓦,可供應7%左右的電力需求。德國政府從2000年起,正式實施可再生能源發電固定價格收購制度,風力發電的採用迅速活躍起來。
2002年的發電規模為1000萬千瓦,2006年超過了2000萬千瓦,超過美國,躍居全球第一。現在雖然落后於美國和中國,退居全球第三位,但仍繼續呈增長趨勢,即使在受金融危機影響的2009年,仍建成了192萬千瓦的發電設備等。
另一方面,由於風力發電已經取得一定程度的進展,因此在以北部為中心的適宜採用風力發電的地區,採用速度日漸下降。預計今后將向海上風力發電發展,和更新大型、高效率的現有發電機。
海上風力發電方面,德國首個正式的海上風力發電事業——Alpha Ventus項目於去年啟動。該項目是三家大型公用事業公——德國EWE公司、德國意昂集團(E.ON Energy Projects)、Vattenfall公司共同開展的業務,在距博爾庫姆島45公裡左右的北海,建設了12座5000千瓦的風力發電機。
另外還有許多項目也正在推進之中,預定年內建成30萬千瓦左右的海上風力發電設備。據德國風能協會預測,到2020年之前,風力發電的普及規模將達到1000萬千瓦左右。 光伏發電領域位居全球第一
德國2004年開始實施大幅提高賣電價格的政策,使採用光伏發電得到快速發展。2005年,其發電規模超過了日本,躍居全球首位,在這之后仍然保持迅猛增長的勢頭。2009年底的採用規模,與系統連接的發電量已達到980萬千瓦,相當於全球所有光伏發電的一半左右。
從日照條件來說,德國未必是有利於光伏發電的國家,但由於通過法律保証在20年時間內以固定價格進行收購,因此,不僅是可確保電力,也作為可確實回收成本的投資手段,取得了發展採用的效果。
隨著市場的擴大,太陽能電池產業也有了發展。代表例子就是1999年設立的Q-Cells公司。
該公司通過在前東德建設工廠,在獲得補貼的條件下每年擴大產能,在2007年超越夏普,一躍成為全球第一的太陽能電池廠商。之后,雖然在銷售額方面被美國和中國企業趕超,但依然在馬來西亞設立工廠等保持了強勢增長(不過,因諸多因素,該公司最終於2012年4月10日宣布破產)。
推動多種生物質發電
德國在採用生物質能源方面也有進展。在普通廢棄物之外,還在全國各地採用多種生物質發電。
直接燃燒木質原料進行發電,或以家畜糞便和玉米等為原料,進行甲烷發酵,產生生物燃氣並進行發電,等等,多種形式的生物質發電普及。合計發電量與風力發電比肩。
德國政府在促進作為天然氣原料利用生物燃氣,並設定了2030年天然氣消費量的1成由生物燃氣供應的目標。在國內各地建設用於向天然氣管道供給的成套設備,到2009年已經建成了29處設施,今后將繼續增加建設。
作為交通工具燃料,生物燃料的消費量雖然處於停滯不前狀態,但仍位居歐洲第一。以生物柴油為中心,2009年的消費量換算成石油的話為289萬噸。 2020年削減二氧化碳40%
德國政府曾設定了到2012年之前,使溫室氣體排放量比1990年削減21%的目標,但由於可再生能源的迅速普及等,該目標已經完成。於是又設定了到2020年之前最大削減40%的新目標,為了實現這一目標,利用可再生能源發電的目標也隨之變得非常高。
在2009年可再生能源發電的比例雖已達到供電量的16.1%,但力爭在2020年達到30%以上。在燃料領域,也設定了遠遠超過現有採用規模的目標值。
由於接二連三的政權更替,各屆政府對此的態度也各不相同,但全球變暖對策和能源政策自始至終都是該國政治及經濟的主要課題。雖然德國此前率先實施了可再生能源電力固定價格收購制度(FIT)等政策,但國民的費用負擔也日益提高。與核電停運時間延長問題同樣,扶持可再生能源的動向已經成為備受全球關注的課題。(日經能源環境網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