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2月04日14:35 來源:人民網-財經頻道
相關內容:
作為一家台企,在中國大陸快速壯大,規模榮登世界制造業第一,富士康公司受到關注也是理所當然。而最近有關富士康的話題大多圍繞為美國蘋果公司進行的代工生產。
切削智能手機機殼
眾所周知,富士康現在最大的客戶是蘋果。有看法認為,這是因為蘋果從富士康尚在艱辛創業的時代就開始支持其發展,在最近,蘋果公布的該公司引以為傲的金屬機殼——Unibody的制造也大部分由富士康承擔。極其注重設計和外觀、追求獨特性的蘋果最終找到的,是使用小型加工中心,利用立銑刀切削不鏽鋼和鋁合金機殼部件的方法(圖10)。蘋果透露,最近上市的輕巧型智能手機“iPhone5”的鋁合金機殼也基本採用的是這種制造方法,邊緣部分採用了借助昂貴的金剛石工具進行精密切削形成鏡面的精工制造方式。
圖10:通過切削為蘋果公司制造機殼
蘋果的機殼、相關裝置、工具和工廠。蘋果產品的機殼使用銑刀加工制造。需要的機床多達數萬台,其專用工具也為內部制造。
對於一天生產數十萬件的批量產品,切削出全部機殼在以往的常識來看是不可想象的事情。一定要採用這種設計的蘋果的執著不禁令人感到訝異,但筆者同時也想對完成了這一重任的富士康的生產技術以及技術團隊給予高度評價。當然,為了完成任務,富士康購置了數萬台機床,其中大部分都是日本制造。正如在成形品制造上對主要手段——模具制造精益求精一樣,富士康對機床使用的超硬立銑刀工具也嘗試了內部制造,如今已經達到了巨大的生產規模。
切削出自由曲面,最后通過研磨,創造出精美的面和高精度,這正是模具制造的寫照(圖11)。而且,如此大規模的生產,能夠完成的除了富士康,全球恐怕再也找不出第二家。而富士康之所以能夠做到這一點,將畢生精力投入到模具和制造業的該公司總經理徐牧基居功至偉。如果沒有他,切削機殼或許就無法實現。
圖11:確立切削機殼制造技術
這項技術是利用模具加工技術的生產方式,隻有擁有世界最大的模具設備和數萬模具工的富士康才能實現。
從深圳搬往內陸
談到富士康,就不能不提深圳市郊外的巨型工廠(圖12)。這種巨型工廠在深圳郊外的龍華和觀瀾有兩家,龍華工廠規模尤其之大,甚至有世界最大工廠之稱。兩家工廠的佔地面積約為231.5萬平方米,100多棟廠房林立,最多的時候員工曾經多達40萬。受最近人工費飆升的影響,富士康正在逐步把生產基地向內陸遷移,但深圳現在仍然擁有員工30萬左右,是富士康的主力生產廠。
圖12:巨型工廠的廠內風景
深圳工廠的廠內風景。工廠內部屬於保密區域。
包括內陸地區在內,富士康的工廠遍布中國國大陸的30多個地方。工廠的用地都是富士康看准未來發展的前景,事先在城市郊外購置的大片土地。富士康的業務部基本上是為客戶和產品逐一設置,看起來就像是工廠分屬各個業務部。工廠從深圳向內陸轉移雖說流程復雜,但或許是因為每棟廠房的建設標准都留出了富裕,多數工廠已經安裝了既有的生產設備,轉移工作的開展頻繁而且快速。
但熟練技術人員的調配似乎存在難點。因此在未來,深圳工廠估計還將繼續維持其重要尖端制造基地的地位。
在向內陸工廠轉移的過程中,生產規模正在擴大的業務的轉移似乎進展順利(圖13)。而且,接收工廠用地的龐大著實驚人。每一座都像是日本常見的大型汽車工廠一樣寬敞。再加上新工廠能夠給內陸地區帶來眾多的就業崗位,聽說地方政府也積極歡迎並伸出了援手。
圖13:遍布中國內陸的工廠
為了削減人力成本,確保勞動力,今后的擴大將以中國內陸地區為中心。規模之大和建設速度之快驚人。
全面擴大液晶業務
富士康從2003年開始經營液晶業務,其產品得到了大量電子產品顯示裝置的採用。富士康在台灣創辦起步最晚的液晶企業——群創公司(Innolux)的時候,曾經設想過收購當時業績低迷的日本液晶工廠,但最終還是選擇了從台灣召集人才的做法。因為具備擁有客戶資源的優勢,群創發展順利,最近還把台灣奇美公司(Chimei)招致麾下,成為了生產規模居世界第三的液晶企業。
2012年3月,富士康宣布參股夏普公司,再加上之后夏普經營低迷的因素,媒體對此大加報道,富士康董事長郭台銘在日本也成了當紅人物。
其實,在創辦群創之后,富士康在液晶業務上依然與日企進行著合作。富士康自然希望借此機會,取得日本尖端的液晶技術。對於液晶這種日新月異的技術,企業必須要緊跟最前列的步伐,但現如今,富士康單獨開發技術還比較困難。就這個意義而言,此次與夏普的合作和出資也是合情合理。筆者衷心希望兩家公司能夠實現雙贏。
應對事故的反應速度驚人
對於快速發展的大企業,負面消息是家常便飯。或許是因為來自台灣內部的嫉妒,富士康在過去甚至背上過“掏空台灣的罪魁禍首”的罵名。2010年上半年,深圳工廠接連出現員工跳樓自殺的悲劇,當時一些報道把原因歸咎在惡劣的勞動條件上。
對此,郭台銘採取了關注全體員工的心理健康、設置跳樓防護網、工資翻番等對策(圖14)。工資翻番當然也給周邊地區的日資企業造成了重大影響。日后在內陸建設新工廠時,郭台銘也採取了與當地政府聯手招聘員工等對策。
圖14:誤解滿天飛的跳樓自殺報道
工廠設置了跳樓防護網。照片為深圳工廠。
或許是因為向內陸移轉時相關工廠的建設速度過快,2011年5月,由於在制造鋁合金機殼的拋光工序中對研磨粉的處理不夠充分,一家工廠發生了粉塵爆炸事故。但之后應對措施的快速著實令人咋舌。那麼大規模的工廠改造竟然在基本維持原產量的前提下於短期內完成,而且還實施了廣泛利用機器人的大幅自動化。
關於機器人,根據媒體的報道,郭台銘曾在2011年表示“將在數年內引進100萬台機器人”,但筆者覺得,在短期內達成這個數量似乎有些困難。在筆者看來,雖說富士康不僅自己制造機器人,還在向外部大量購買,工廠內的機器人的確有所增加,但能夠使用機器人的領域目前還僅限於生產加工領域,組裝、檢查領域在未來都很難實現大規模採用。這是筆者根據工業機器人發達國家日本的經驗做出的判斷。(日經技術在線!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