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財經>>財經專題>>中日技術產業信息網

冰島:水力與地熱豐富,挑戰以氫取代化石燃料

2013年01月21日13:44    來源:人民網-財經頻道

【相關新聞】

土耳其:能源自給率低,意圖擴大地熱及風力

照明獨立控制系統推動節能,不用LED也可節電70%

日本研究人員開發出以裸藻為主要原料的微生物塑料

【能源地圖】印度:風力發電躍居世界第三位,太陽能發電雄心勃勃

【能源地圖】芬蘭:能源大幅入超,著眼新一代生物燃料

【能源地圖】法國:歐洲核能大國,風力發電進展順利

冰島目前正利用豐富的可再生能源滿足電力需求。力爭“在2050年代實現溫室氣體零排放”,今后還將對轉換汽車燃料進行挑戰。

冰島是一個人口不足32萬的島國,首都雷克雅未克位於冰島本土,國民幾乎都居在該島上。

高耗電產業發展

產業方面,冰島的工業化取得了進展,高耗電的煉鋁業是冰島的主要產業。從產業的整體能源消費來看,金屬領域的消耗量較大。受2000年代后期產能擴大的影響,2000年∼2009年這十年裡冰島整體的能源消費倍增。

冰島緯度雖高,但受暖流和偏西風的影響,與挪威及瑞典等的北部城市相比,氣候溫和。但盡管如此,供暖需求仍然很大,而且產業方面的需求也很大,因此一次能源消費量高達近600萬噸石油當量。

冰島發展煉鋁業是因為發電成本較低。該國利用豐富的水力和地熱資源進行發電,基本滿足了國內全部用電需求。並未採用火電和核電。

由於汽車需要用油,因此石油在能源消費量佔有一定比率。但盡管如此,可再生能源比率極高仍是冰島能源消費的一大特點。

冰島以水力發電為主,可滿足國內7成以上的電力需求。該國最初採用水力發電是在100多年以前。

上世紀50年代,冰島為開發產業而陸續採用了水力發電。1969年建設了裝機容量高達21萬千瓦的大型水力發電設備,被定位為煉鋁業的主要電力來源。如今仍在進行水力發電建設。

利用水力和地熱供電

2000年冰島的發電設備能力為106萬千瓦,2010年增加到了188萬千瓦。雖然有觀點認為,冰島國內有些地區適合進行開發,可使現有發電量繼續倍增,但也存在著如何兼顧開發與環保的課題。

冰島因擁有眾多火山而聞名於世。2010年的火山噴發嚴重影響了歐洲航班的正常運行。火山雖然會帶來災害,但因火山作用產生的溫泉已成為一種觀光資源,並且,地熱也被應用到了供暖及發電等多個領域。

冰島的地熱發電規模在2010年達到了57.5萬千瓦,可滿足國內3成左右的電力需求。其規模在全球居第七位。

另一方面,與發電相比,地熱在供暖方面的應用更早一些。上世紀30年代,雷克雅未克以學校和家庭等為對象,開始實施地區供暖業務。如今,除了為住宅及建筑物供暖之外,還開始應用於農業大棚和漁業領域,並在除雪及游泳池等多種用途加以利用。

雖然冰島利用水力及地熱等國內資源滿足了電力需求,但汽車使用的石油需要依賴進口。因此,在發生石油危機的上世紀70年代,冰島立即提倡使用國內生產的大量廉價電力對水進行電分解,以生成氫氣,從而替代石油。

實現溫室氣體零排放

在全球變暖問題關注度不斷提高的上世紀90年代,從全球變暖對策的角度出發,人們對氫氣的期待越來越高。冰島政府於1998年公布了在2050年代之前,將化石燃料替換成氫氣,在國內實現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零排放的方針。這引起了全球的關注,隨后冰島開展了多個項目以實現燃料轉換。

2003年,加氫站開始在雷克雅未克投入使用,以氫為燃料的燃料電池巴士開始上路運營,冰島出現了此類在全球也堪稱先進的事例。但在目前,由於燃料電池汽車的成本較高,汽車燃料的全面轉換還無法實現。要想將石油全面替換成氫氣,估計還需要一段時間。

另一方面,由於冰島由多個小城市構成,汽車主要用於短距離移動,因此純電動汽車的應用也備受關注。如上所述,冰島是利用可再生能源生產電力,所以因電力消費而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為零。加快汽油汽車向純電動汽車的轉換,也有望產生減排二氧化碳的效果。

作為冰島力爭實現二氧化碳零排放的舉措,還有一項業務值得關注。

火山氣體中,二氧化碳含量較多。實際上,冰島國內的地熱發電站也會排放二氧化碳。比如,該國最大的赫利舍迪地熱電站每年會排放約4萬噸二氧化碳。

要想達成二氧化碳零排放這一目標,就必須對這部分二氧化碳進行處理。於是,赫利舍迪地熱電站將對火山氣體中所含的二氧化碳進行分離及捕獲。現已開始研究將二氧化碳注入遍布地下的玄武岩層,使其在岩石中固化的“二氧化碳捕獲與封存”業務。

最近,冰島由於經濟中心轉移到了金融和房地產領域等原因,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中遭受了嚴重打擊,甚至陷入了銀行國營化以及接受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支援的困境。

之后,冰島針對過高債務推出的大膽對策雖然遭到了有關國家的反對,但目前也產生了一定效果,出現了好兆頭。

眼下,氫氣已不再是冰島的主要討論話題,但隨著經濟復蘇,冰島還能否在能源利用方面繼續領先於其他國家,這將再次引起全球關注。 (日經能源環境網 供稿) 

(責任編輯:值班編輯、庄紅韜)

新聞查詢  

新聞回顧

      搜索

產業/經營更多>>

能源/環境更多>>

機械/汽車更多>>

數碼/IT更多>>

電子/半導體更多>>

工業設計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