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03日08:29
第一道障碍是远超智能手机的便利性
位于美国硅谷的风险企业Telepathy的首席执行官井口尊仁说:“现在,在智能手机上发Facebook需要13步操作,而我们希望减少到1步。”该公司凭借旨在对抗Google Glass的眼镜型终端“Telepathy One”而被广泛关注。
井口原本是为智能手机开发AR(增强现实)应用的软件技术人员。“从2014年开始,才是可穿戴终端发展的关键期。我们要以最好的状态推出第一款产品。”怀着这样的信念,井口将发挥自己的经验,全力发展最大限度解放双手的用户接口(UI)。
收发短信23次、通话22次、访问社交媒体9次、浏览新闻6次——美国的一份调查显示,智能手机用户每天平均接触手机150次。反言之,每次接触,用户都要完成解锁屏幕、起动应用、在触摸键盘上输入等一连串操作。
Telepathy One拥有纤长的外形,而且把省去繁琐的操作作为开发的首要任务。其构想是利用配备的摄像头,以及始终联网特点,使用户轻松抓拍当前看到的景象,并且还打算加入一键上传到Twitter等功能。
过去人们把在电车上玩手机的人叫作“拇指族”,进入智能手机时代后,拇指在屏幕上滑来滑去的景象依然没有改变。毫无疑问,识别语音、视线、手势,甚至是脑波的高性能UI掌握着可穿戴终端成败的关键。
第二道障碍是“省电”
“您知道我们的软件能够在Google Glass上运行多久吗?答案是15分钟。只是15分钟,耳朵就会觉得烫,电量也会耗尽。”
Metaio面向Google Glass开发出了汽车维修软件。虽然展示了可穿戴终端可能性,但也存在电力性能等课题。
德国大型AR企业Metaio的共同创始人、首席技术官Peter Meier这样说道。
该公司在2013年10月发布了第一款面向Google Glass的AR软件。利用这款软件,用户透过镜片望向汽车发动机罩内部的时候,眼前会出现指示更换机油的步骤、故障位置等信息的影像,就算是不擅长机械的人,也能轻松完成维修。
这虽然是展示可穿戴终端可能性的先进事例,但也受到了功耗的限制。可穿戴终端不仅要比智能手机更小更轻,还要比智能手机更“耐久”。这就必须要有可延长电池续航时间的技术,但解决的方法并不只是改进部件,还必须要有能按照终端的用途去除多余功能的软件。
松下与任天堂合资成立的风险企业PUX也是欲以这样的战略涉足市场的企业之一。PUX正在利用便携式游戏机“任天堂3DS”等孕育的技术,开发不经过OS,直接处理手指及语音等输入信号的技术。PUX社长深江秀和说:“对于可穿戴终端来说,谷歌的Android性能过剩。我们将精简安装在设备内的软件的功能,促进终端的小型化和省电化。”
最后一道障碍是“资金”
涉足可穿戴终端的新兴企业被视为担负智能手机之后的新产业发展的中坚力量。但硬件企业现在的资金环境并不是一帆风顺。
在可穿戴终端起步之初,最受关注的是美国Pebble Technology公司。该公司开发的使用电子纸作为表盘的手表型终端“Pebble”不仅外观时尚,与智能手机联动的显示来电和新邮件的功能也备受欢迎,全球累计销量已经达到了19万只以上。
但就是产品如此畅销的Pebble Technology,当初也曾经因为无法顺利得到风险投资而头疼。硅谷的一位投资者解释说:“与开发软件和应用不同,需要庞大资金投入到量产中的硬件企业最近不受青睐。”
一筹莫展之下,Pebble Technology找到了从不特定对象吸收资金的“众筹”企业——美国Kickstarter公司。按照捐助的金额,出资者会得到相应的折扣或特别款式作为答谢。从2012年开始,该公司向约6.9万人募集到了1000万美元的资金。Pebble Technology的首席执行官埃里克·米基科夫斯基(Eric Migicovsky)甚至说,“如果没有Kickstarter,就没有我们的今天。”
如上所述,可穿戴终端的普及还面临着诸多课题,也有观点认为可穿戴终端不过是昙花一现。
但从长期来看,人类通过让计算机贴近身体、拓展功能,在不断尝试着更自然、更丰富多彩的沟通方式。虽然具体的形态现在还不得而知,但在这些沟通方式之中,必将包含着智能手机的未来。(作者:原隆、马场燃、佐伯真也、白石武志、西雄大、田中深一郎,日经技术在线!供稿)